近日,国际政治舞台上又因一则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俄罗斯总统普京就美国总统特朗普欲 “吞并” 格陵兰岛的言论发表了重要回应。3月23日,美方宣布副总统詹姆斯・万斯的夫人乌莎・万斯将于27日至29日率团访问格陵兰岛,引发丹麦及格陵兰岛方面强烈不满。3月26日,特朗普再次宣称,出于国内和国际安全需求,美方需要格陵兰岛。3月27日,普京在俄西北部城市摩尔曼斯克出席第六届国际北极论坛时表示,他认为美国 “吞并” 格陵兰岛的计划是 “认真的”。

当特朗普政府将目光投向格陵兰岛的冰雪荒原时,这场看似荒诞的领土索求背后,折射出21世纪大国博弈中挥之不去的殖民主义幽灵。从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到克里姆林宫的战略沙盘,从哥本哈根的愤怒抗议到北极圈原住民的沉默凝视,格陵兰岛正成为检验现代国际秩序成色的试金石。

国对格陵兰岛的觊觎绝非临时起意,其历史可追溯至1867年国务卿西沃德购买阿拉斯加时萌生的“北极拼图”构想。1946年杜鲁门政府提出1亿美元购买该岛的报价,从美西战争夺取关岛到二战期间实际控制冰岛,与当下特朗普的公开索求形成跨越世纪的呼应。

这种执念背后,是殖民时代“无主之地”思维的现代变种,当美国战略家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时,选择性忽视了岛上五万七千因纽特人延续四千年的文明血脉。

这种“新圈地运动”的荒诞性在于,当全球治理体系已建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匹次卑尔根条约》等现代规则时,强权国家仍在用殖民时代的思维丈量世界。

普京所谓“美国计划具有历史根源”的论断,精准刺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格陵兰岛不可出售”的声明,在特朗普“所有东西都有价格”的商业逻辑面前,恰似两个平行时空的碰撞。这种认知冲突暴露出国际秩序中的深层裂缝:当主权原则遭遇资源饥渴,文明尊严是否还能在资本与权力的天平上保持重量?

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该岛控制的285万平方公里冰架下,不仅埋藏着占全球未开发石油15%的能源宝藏,掌控着西北航道这条未来黄金水道,更是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寒冰宝库"。美国北方司令部将北极称为“第四战场”的战略定位,与俄罗斯在亚历山大地岛部署“堡垒”导弹系统的军事动作,共同勾勒出新冷战的轮廓。

俄罗斯的警觉反应印证了这场博弈的战略烈度。普京特意选择在摩尔曼斯克——这个苏联北极舰队百年母港——作出回应,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俄军近年来在北极圈内重启13个苏联时期军事基地,部署"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绝非对美方动作的应激反应,而是基于对“北方海航道”控制权的长远布局。强权角力,正在将北极变成“冰冻的波斯湾”。

这个拥有数万因纽特人的自治岛,其防务与外交权仍由丹麦代行,在法理上陷入“半主权”状态。当美国地质调查局估算其稀土储量价值1.2万亿美元时,这个脆弱的自治体系立即暴露在帝国资本的觊觎之下。中国赣锋锂业投资遭美方阻挠、澳大利亚矿业巨头被迫退出等事件,已然预示资源诅咒的降临。

这种困境与19世纪夏威夷王国的悲剧形成历史回响:当传教士带来圣经,商人带来契约,战舰最终带来星条旗。如今,气候变化带来的冰盖消融,正使格陵兰岛从地理屏障变为地缘磁石,其战略位移恰似当年巴拿马地峡之于两大洋航道。小国在技术文明时代的主权脆弱性,比风帆战舰时代更为严峻。

五角大楼提议的“格陵兰岛雷达链升级计划”披着安全合作的外衣,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在极地上空编织科技罗网,华尔街资本通过矿业特许权实施经济渗透。这种“军事-科技-资本”三位一体的控制模式,远比19世纪的坚船利炮更具侵蚀性。丹麦政府紧急启动的格陵兰岛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本质上是弱小主权国家面对新殖民浪潮的防御性挣扎。

特朗普政府打破的不仅是外交礼仪的玻璃幕墙,更是动摇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地基。当“美国优先”原则可以凌驾于《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关于禁止使用武力威胁领土完整的规定时,国际社会集体失语的尴尬处境,暴露出多边主义机制的急性贫血。北约内部就此事件产生的分歧,欧盟对美同步制裁机制的失灵,都在加速二战以来国际规则体系的溃散。

格陵兰岛风波撕开了北极治理的华丽包装,暴露出资源争夺时代国际关系的原始底色。从《斯匹次卑尔根条约》到《北极理事会宣言》,人类为极地治理建立的制度护栏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气候变暖融化北极冰盖的同时,也在消融着现代文明的道德底线。或许唯有重构基于文明共生的价值,才能避免这片纯净之地沦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