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在融融春日里,农历三月初三翩然而至。三月三,不仅是春天的盛大仪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


三月三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古老的传说中,它是黄帝的诞辰。魏晋之后,上巳节逐渐固定在三月初三。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祓禊仪式,到水边嬉戏沐浴,洗去宿垢与灾厄,祈求新岁平安健康。

《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的正是上巳节的景象。历经千年变迁,三月三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从汉族的踏青祈福,到壮族的歌圩盛会,它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盛会。

各地习俗与特色活动

1. 汉族

- 吃地菜煮蛋:湖北、湖南等地用荠菜(地菜)煮鸡蛋,民间认为可预防春瘟。


- 祓禊祈福:山东、江苏等地保留“临水祓禊”习俗,用柳枝蘸水洒身,象征驱邪。


2.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

- 对歌择偶:青年男女盛装对唱山歌,以歌传情,延续“歌圩”传统。


- 五色糯米饭:用红、黄、紫、黑、白五色植物染料浸染糯米,象征五谷丰登。


3. 苗族

- 跳花节:贵州、云南苗族聚居地举行跳花坡、芦笙舞,青年男女借此交友。


- 饮“拦门酒”:客人进入苗寨需饮拦路酒,表达热情。


4. 瑶族

- “干巴节”:广西瑶族举行祭祀盘王(祖先)仪式,跳长鼓舞、唱盘王歌。


- 打铜鼓:铜鼓声象征驱邪迎福,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5. 其他地区

- 福建:沿海渔民举行“妈祖巡游”,祈求海神庇护。


- 安徽黄山:道士于云雾中表演“太极八卦阵”,结合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


在现代化浪潮中,三月三并未被遗忘,反而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生活。各地政府举办盛大的三月三文化节,吸引游客感受民俗魅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学校开展三月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制作传统美食,学唱山歌,在实践中传承民族文化。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分享三月三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让这一传统节日得到更广泛传播。

湖南都市频道征集新闻线索

遇到任何烦心事、委屈事

扫码登记

我们记者将第一时间和您联系

帮您解决问题!

编辑 | 罗红尘、实习生苏瑞雅

一审 | 凃晓岚

二审 | 许志强

三审 | 唐宏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