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辽宁舰”是中国海军的门面担当,那它的前身“瓦良格号”就是这部巨舰传奇的开场白。
可近些年,一则听起来玄乎其玄的传闻刷屏网络:一位香港商人从乌克兰买回“瓦良格号”航母时,顺带“捡”回了整整20吨原装图纸,还说藏在船里偷偷运回国,封车、敬礼、眼含热泪,一个环节都不落,剧情比谍战片还燃。
很多人信了,甚至当成“军迷圣经”。但真相呢?今天咱就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看看到底有没有20吨图纸,是不是藏在船里走私过境的。
图纸没有藏在船里,是明码标价谈下来的
传说里,图纸“装满8辆卡车”,押送进机场,全程列队敬礼,仿佛国家最高机密悄悄押送回国。可事实是:图纸确实买了,但买图纸这事,是在“瓦良格号”拖回大连后近一年才发生的,和船体运输毫无关系。
根据时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副厂长唐士源回忆,2002年9月,集团军工部派出6人代表团飞往乌克兰,与马什公司和黑海造船厂洽谈购买图纸事宜,谈判地点在基辅,主会场是马什公司的办公室。
会谈前中方还专门准备了2600多页的图纸清单。
彼时黑海船厂正打算把这批航母图纸“另投东家”,而俄方已经在北海造船厂启动新航母设计。乌方一看,中国人是真想买,立即调整态度,图纸清单都拿出来给中方核对。
而关于“20吨图纸”的说法,更是误读。
确实图纸总量巨大,包括30多万个零部件的结构图、分系统安装图、电路图等,资料以纸质版和部分磁带、光盘存储,整体重量在数吨级,但未达到20吨,更未通过航母暗中运输。资料并非塞进舰体运送,而是通过乌克兰国家授权的军工外贸公司,以商业手段出口。
谈判现场靠细节,乌方把“图纸当筹码”
2002年9月14日,中方代表在基辅郊外别墅与乌方首次碰头。
马什公司代表彼得开门见山表示:航母图纸不再单独保存于资料馆,而是多半“封存多年”,有的散落在舰体拆卸区,有的保存在原始储藏仓,部分甚至直接从舰上零部件分离下。
也就是说,谁先买、谁先选、谁先提货,剩下的只能靠“捡漏”。
乌方不讳言其筹码心理,彼得曾向中方表示:“图纸留着也没用,但俄罗斯那边也在打听,我们希望一次性全部处理掉。”
这也解释了为何乌方愿意在200万美元左右达成协议(远低于最初报价400万美元),附带允许中方人员亲赴黑海造船厂现场筛选、拆分、复制图纸。
中方团队共梳理了上千个图纸编码,从舱室布置、电力系统、舰载机升降机,到锅炉系统和动力链条的交汇节点,逐页确认。
彼时乌方还提出,可以额外提供部分尚未使用的备品备件,比如航母上未安装的高压泵、电力母线系统控制柜等。
代表团返程后撰写《购买瓦良格图纸可行性报告》,此后中船重工正式付款——这一步比外界传言的“偷偷装船带回”要合法透明得多。
关键是:图纸没放航母里走私回来,是货真价实买回来的,谈了三轮,搞了半年,全靠团队一页页盯出来的成果。
香港商人“神操作”到底掺了什么戏?
传闻里,香港商人徐增平“单枪匹马”搞定航母项目,还带回“核心机密”。
各种书籍和电视台也多次炒作这一桥段:《瓦良格迷局》《中国航母》甚至声称“乌克兰方面因为感动,主动配合走私图纸”。
但事实一出,所有神话瞬间打脸。
唐士源回忆:2000年3月“瓦良格”项目正式归国家接手,此后所有谈判与运作均由国防科工委、中船重工系统主导,地方及个人名义无法介入。图纸购买工作,2002年才开始,由军方代表和中船重工联手进行。
徐增平既未参与谈判,更没有参与图纸接收与转运流程。
此外,“20吨资料装车、警卫列队敬礼”的场景更是杜撰成分极高。
唐士源指出:运输是普通货运流程,资料统一打包由卡车送至基辅机场,再通过正规外贸手续送达国内相关科研机构,没有“泪洒送别”,也没有“密码指纹识别”。
整个过程唯一高规格环节是驻乌中方人员全程陪同,确保资料完整无缺。
所以,所谓“买船顺手带走机密图纸”,就是一出“民间英雄主义”的商业秀。在国家项目面前,不存在所谓的“私下交易图纸”。所有资料、程序、流程、开票清单,都在国家档案中有记录可查。
结尾
瓦良格号没藏秘密文件,藏的是中国人不屈不挠拿回自己海军尊严的韧劲。
谣言再热闹,也掩盖不了一代人为强国梦想暗地付出的那股子狠劲。
参考资料
《关于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图纸的真相》
《关于徐增平买回20吨“瓦良格”图纸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