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克莱琪协定》是1939年7月24日由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与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在日本东京签订的一个完全出卖中国的协定。
协定规定:
英国政府完全承认正在大规模战争状态下之中国之实际局势,在此种局势继续存在之时,英国知悉在华日军为保障其自身之安全与维持其控制区内公安之目的计,应有特殊之要求。同时知悉凡有阻止日军或有利于日军之敌人之行为与因素,日军均不得不予制止或消灭之。凡有妨害日军达到上述目的之行动,英政府均无意加以赞助。英政府将趁此时机对在华之英当局及英桥说明此点,令其勿采取此项行动与措置,以证实英国在此方面所采取之政策。
说明白点这个协定只有两点:
一、英国承认日本占领中国是合法的。
二、英国不再向中国提供贷款。
1939年,正值中国市场的关键期,英国为何要在如此关键期出卖中国呢?
张伯伦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英、日两国当时的处境说起。
自从“一战”以后,英国被战争吓怕了,尤其是1937年张伯伦上台以后,更是对战争惧怕到了极点,只要本国不发生战争,其它国家出事跟英国没一点关系,哪怕是损害一点自己的利益都没关系,反正不管哪个国家打仗,自己都可以大发战争财。
1936年3月7日,作为试探,希特勒派兵侵占莱茵非军事区,这个时候,只有英法出面干涉,希特勒就得乖乖退回去,但是英法除了毫无意义的口头抗议几下之后,再无下文,这一下子就给了希特勒底气,两个大佬都不管,那还怕什么,横扫欧洲的计划随即开始。
令英法没想到是,短短两年多时间,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设大有吞并整个欧洲之势。
此时英法开始着急,但依然没有任何措施。
而就在德国在欧洲横行之时,德国在东亚的盟友也没有闲着,公然向英美挑衅。
1937年9月5日,日本封锁中国沿海。12月12日,日本炮轰英舰“飘虫”号和“蜜蜂”号,同日炸沉美炮艇“帕奈”号。
同时日本海军封锁长江,垄断上海同中国内地的贸易。
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还算硬气一点,说日本太无法无天了,声称要惩罚日本,但还没硬气几天,就被财阀们给灭下去了。
而相比于美国有限的硬气,英国连一点硬气都没有,首相张伯伦也只是酸酸的来一句:“没有大量资本的注入,中国不可能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市场”,“完全清楚的是,日本不可能提供这样的资本”。
意思是日本侵华期间垄断中国市场,英国大不了不跟中国做生意罢了,反正等战争结束了,中国重建的时候,是离不了英国帮助的。大白话就是,不就少赚几年钱吗?
其实,日本此举,早已让英美慌了,要知道,当时日本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占第三位,英国的也不低。
如果这个时候英美两国对日本来硬的,将会失去中国和日本两大市场,这让大发战争财的两国财阀们是绝对受不了的。
因此,为了这两大市场,英美在日本面前秒怂。
日本一看,我都把你们欺负成这样了,你这两大巨头竟然连动都不敢动,那我还等什么,那还不得更无理一点。
此时的日本为何敢硬刚英美呢?因为它在中国现场已经力不从心了。
中日战端初启时,日本统治者普遍认为只消“对支一击”,便可凯旋班师。
杉山元上奏天皇说,事变能在一个月左右解决。
陆军省的头子们和几乎所有的幕僚都把中国看作“一个不可能统一的分裂的弱国,日本只要表示一下强硬态度,中国立即就会屈服。”
但是,他们没有料到,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已经初步形成了并正在加强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不再是所谓的如一盘散沙的中国,而是由四亿多人民组成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在历时三个月的淞沪战役中,中国军民英勇抗敌,日本不得不一再增兵,参战兵力超过二十万,伤亡四万多人。
八路军在9月的平型关战役中,歼灭日本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余人。聂荣臻指出:“平型关大捷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确有战胜任何敌人的勇气和力量,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希望之所在。”
到1937年底,日本一共向中国战场派遣了十六个师团,约六十余万人,相当陆军总兵力的2/3。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首相近卫于1938年1月16日狂妄地声明,“帝国政府今后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结果,在3月23日至4月6日的台儿庄战役中,日军遭到重创,死伤达两万人以上。
1938年秋,日本妄图一下子结束战争,又发动了武汉和广州战役,两个战役结束时,日本投入中国的兵力已达二十四个师团,一百万人以上,国内仅剩下一个近卫师团,可谓倾巢而出了。
此后,日军再无力继续发动攻势,不得不转入所谓的“政略进攻——战略持久战时期”。
什么是政略进攻?就是用武力迅速征服中国的企图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后,决定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将主要军事力量转移到解放区战场。
因为他们发现,解放区战场上的共产党部队已经悄然成为他们的心腹大患了,以至于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笠原幸雄中将在在1939年的情报主任会议上惊呼:“华北治安之癌是中国共产党和它的军队”,因此在1939年,日军不得不把侵华日军总兵力的62%投入到解放区战场上。
从抗战初期的“只需一击”到三年后迅速征服中国策略的惨败,让日本的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1937年军费支出32亿7100万日元,到1939年增至61亿5600万日元,军费支出已经达到总额的68.5%。
此时日本的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撑数量惊人的军费开支了,因此,日本除了改变策略“以华制华”外,还要阻止英美等国继续给中国外援。
但此时的日本又不敢贸然与英美直接翻脸,只能先试探一下两国的态度,于是就有了1937年12月的炸舰与封锁长江口的行为。
令日本没想到的是,英美竟然几乎不敢有任何反抗,日本的自信立马上来了,那就再施加压力,让英美断掉对中国的外援,要不然的话自己在中国的日子真的就没法过了。
日本首先拿英国开刀,1939年4月9日,华北伪政权的海关监督程锡庚在天津英租界被暗杀。工部局巡捕房逮捕了四名涉嫌者。日本要求将他们送交伪地方法院审判,而英国方面开始并不同意。英日方面展开了长期交涉,日本在多次威胁之后,于6月14日正式封锁了天津英租界。当天清晨日军在英租界入口处设立障碍物,拉设电网,对于出入租界的英侨民进行人身侮辱,随后又将北宁、津浦等路的英籍职员全部解雇,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事件。
天津英租界是英国于1860年12月开辟的,占地面积约460亩。英国在此开办工厂、银行,开设洋行,并且“搜刮原料、倾销洋货、把持航运、垄断金融,控制了当时的经济命脉”。
7月15日,英日双方就引渡嫌犯问题开始谈判,日本则企图利用这一机会,获取英方更多的让步。它提出了许多远远超过引渡四名涉嫌者范围的问题。日本除了要求英国在整个租界治安方面予以合作外,还要求禁止在租界流通法币,并交出中国政府存放在天津交通银行的白银。
最终,在日本的软硬兼施之下,英国作出妥协,7月24日,英日达成所谓“有田一克莱琪协定”。
根据协定,英国政府以解除天津租界的封锁为条件,正式承认了日本在中国已有的侵略局面,并承诺不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客观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该协定的签订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不满,对协定的舆论评击十分激烈。
日本封锁英租界第二天即6月16日,当时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与美国驻巴黎代办威尔逊会谈时表示:“日本要求引渡四个中国人只不过是一个借口。日本的真正目的是试探英国的意向,即当日本进一步侵犯英国在中国的权益时,英国会抵抗到什么程度”。
日本此举的意味很明白,那就是以英国为突破口,夺取外国在中国的全部权益。此举实为“实现驱逐英美远东利益的政策的前奏曲”,而封锁天津英租界,是日本的“试探战”,以此“试探英国是否具有保护在华权益的最后决心”。
同时,日本如此逼迫英国,目的还有一个,它要使英国不再援助我国抗战,从早结束中日战争。
当时日本国策上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结束战事,保持占领区域。诱使中国投降是结束战事的最佳出路。
英国此次对日妥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英政府在此次英日协议中所采取的态度,不仅不能阻遏日寇独裁东亚的野心,反足以助长侵略的凶焰,危害英国在远东的地位和威望。
当时有锐评指出,如果张伯伦仍对日屈服妥协,而让日本的野心得逞,那么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则丧失无余,整个大英帝国的命运,亦将趋入于崩溃之境了。
英日妥协对中国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导致中国金融震动,中英贷款受阻,军火来源更困难了,英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大为减弱。
但这并有打掉中国抗日的决心,当时胡俞之就提出“我们中国没有任何友邦的帮助,也要抗战到底的。而且只要抗战到底,世界友邦正义的权威,一定会蓄积增长而作最有效的发挥”。
因此,虽然在中国抗战的关键期英国出卖了中国,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抗日的决心,反而激发了全民族依靠自身坚持抗战的觉悟,反而是它有益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