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30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发出紧急呼吁,请求募集1亿瑞士法郎(约合1.15亿美元),以帮助缅甸7.9级强震后的灾民。这场地震重创缅甸中部,曼德勒附近地区遭遇大面积破坏,已有超过16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基础设施、道路、通信几近瘫痪,幸存者等待救援,成千上万人在废墟中挣扎求生。



然而,IFRC发出的这一份1亿美元募捐呼吁,折射出的不仅是资源短缺,更是全球对缅甸灾情的冷漠和犹疑。要知道,相比全球动辄千亿规模的战争、金融危机或难民援助计划,这1亿美元不过是国际援助系统中的“零钱”。可哪怕如此“保守”的目标,截至目前,全球响应寥寥。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钱,而在于“信”。不是谁来出钱的问题,而是谁来用钱的问题。缅甸的政治现实已彻底摧毁了国际社会对其人道救援机制的基本信任。军政府与反政府武装长期对峙,政治合法性崩塌,公共服务瘫痪,整个国家早已不是一个有能力组织全国性救援的主权体,而是一块被撕裂的权力碎片拼图。

国际红十字会亚太主任亚历山大·马修说得直白:“这不仅仅是一场灾难,更是一场复杂的人道主义危机。”这句话的分量,不输任何官方外交声明。马修清楚,这场地震发生在一个本已危机四伏、流离失所人数庞大、粮食安全问题严重的国家,如今的缅甸,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稳定的政治结构去有效接收、调配、监督援助。



于是,国际社会进入“人道主义尴尬”时刻:援助是必须的,可信任谁来执行?资金如何不落入军政府用于镇压反对派的口袋?如果援助流向反政府控制区,又是否违反现行外交承认原则?每一分钱的使用,都伴随着地雷般的政治风险。1亿美元,不是筹款难,而是风险成本太高。

与此同时,缅甸官方的回应冷漠甚至近乎讽刺。军政府至今未就IFRC的呼吁作出明确响应,也未提出任何开放国际援助机制的具体方案。相反,反政府武装“人民防卫军”倒是率先宣布在灾区部分停火、欢迎国际组织进驻,并设立临时医疗营地。这一“反常逻辑”恰恰暴露出当前缅甸局势的荒诞——真正开放救援的,是那些在官方语境中被视为“非法武装”的力量。

现在,这场震后危机可能只是灾难的开始。马修警告,随着气温升高、雨季临近,大量民众仍无稳定住所和安全饮用水,灾后瘟疫、泥石流、基础设施崩溃引发的次生灾害将迅速扩散。如果未来几周不能形成有效的国际援助通道和灾区重建机制,缅甸不仅会经历一次灾难,更可能迎来一次系统性人道崩溃。



联合国发布简要声明,欧盟尚未提出具体援助方案,美国更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俄乌、以巴和伊朗核问题上。东盟内部也陷入集体沉默:谁都知道缅甸是个“烫手山芋”,干预太深得罪军方,袖手旁观又于心难安。结果就是:谁也不动,灾民自生自灭。

我们要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在这个“后秩序时代”,灾难也讲政治。不是所有灾难都能赢得人道关注,也不是所有灾民都配得上国际援助。在缅甸,死去一千人,不如别国阵亡一个记者引发的全球舆论浪潮。这不是人性的沦陷,而是现实的冰冷——当一个国家的合法性破碎,国际社会的同情心就会打上折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