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日韩三方就三国合作和地区国际事务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并确认将推进面向未来的合作。”

“中日韩三方就三国合作和地区国际事务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并确认将推进面向未来的合作。”

3月22日,第十一次中日韩三国外长会在东京召开,会后,日本外相岩屋毅在记者会上大谈中日韩三国合作的光明前景。

然而,与此同时,在东海海面上,日本却派出渔船,顶着中国海警的常态化巡逻,也要试图强闯钓鱼岛。

如此自相矛盾的做派,难免让人对日本的真正立场感到质疑,但于日本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


日本困境

自2023年日本不顾世界人民的安全福祉与中国的强烈反对,开始核污水排海之后,本就波折不断的中日关系急剧下滑。

对此,日本一方面死不认错,一方面却也不是不紧张的。

中日关系恶化对日本经济造成的糟糕影响还在其次。

更加重要的是,眼看着俄乌、中东战争已起,世界主题正在由和平发展转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时刻与中国关系恶化,日本也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战场。

以如今中日的实力差距,一旦双方开战,除非美国愿意下场,否则日本毫无胜算。

但看看如今乌克兰的下场,但即使日本早就与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日本也不敢赌美国会不会为了自己下场。


故而,在这2年里,日本也没少向中国释放缓和信号,本次中日韩外长会也是其中一例。

在3月11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主动问起王毅外长是否会赴日访问并出席中日韩外长会。

而中方对此的回应则平淡而官方:“中方重视中日韩合作,同日方和韩方就中日韩外长会有关事宜保持着沟通。关于你提到的具体问题,目前我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

显然,在本轮外交互动当中,日本是更加积极主动一方。

在会后,中日韩三方均表示,就推进三国合作达成了共识。

并且,日本此次邀请王毅访问的诚意还不止如此,会后,王毅还与岩屋毅共同主持了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这也是该对话6年来首次重启。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中日关系会随之迎来转机时,3月24日,中国海警局突然传出消息,在21日至24日期间,日本多艘渔船非法进入钓鱼岛海域,被海警舰艇管控并警告驱离。

也就是说,日本在向中国示好的同时,却试图践踏主权领土完整这条中国底线。

这无疑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极大愤怒,认为日本这是出尔反尔。

但当人们冷静下来,从更加理智的角度出发,却会从中感受到些许诡谲之处。

由于信息发布的延迟,在网友的感知中,是日本求缓和在先,钓鱼岛挑衅在后,但事实上,两件事是同时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在做自相矛盾的行为。


并且,随着中国海洋力量的不断增长,中国海警早就已经在钓鱼岛实现了常态化巡逻,日本根本不可能占到任何便宜,最大的作用其实是炒作价值。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似乎并没有借题发挥的打算,国际舆论更是被俄乌、中东的重量级话题牵扯,根本顾不上注意钓鱼岛的小事件。

也就是说,日本这一轮在钓鱼岛挑事,除了给中日缓和增加不确定因素起不到任何作用,可做无用功显然不符合任何国家的正常行为逻辑。

再考虑到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诞生,本身就是美国通过不符合国际法的操作给中日关系埋下的雷,日本的这一行为就更显得意味深长。


另一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外交的红线、底线,日本的侵闯虽然无功而返,但总归是挑衅行为,可中国竟还愿意继续谈,双方还谈出了成果。

再考虑到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将日韩作为东亚的抗中堡垒,不乐间中日韩关系缓和,以至于中日韩三国试图推进合作多年,但每一次都是稍有进展就会出事。

或许日本是打算借派渔船闯钓鱼岛这一注定无法成事的行动,向美国表一表自己在抗中上立场依旧坚定的决心,换取美国对日本示好中国的宽容。

毕竟,以当前的形势,无论是为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还是为了地区和平与国家安全,日本都必须与中国打好关系。

可在美西方阵营当中,对抗中国是不可违背的政治正确,尤其是美国,几乎时刻将中国威胁挂在嘴边。


日本在二战战败之后,便被美国接管,也因此受到美国的深度控制,这就意味着,相比起其他西方阵营国家,日本更加不能违背“对抗中国”这一政治正确。

偏偏日本想要生存,就不能与中国闹得太僵。

这种两难的处境,最终造就了日本自相矛盾的行为。


危机促变

对于日本的这种状态,中国政府层面倒是理解且适应良好。

王毅外长在中日韩外长会上,就直白地将中日韩关系定调为“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正是对三国的双边、三边关系的最贴切总结。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外部干涉,中日关系发展面临重重阻碍,但从国家现实利益考量,合作始终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遗憾的是,由于日本经济上被美国渗透、政治上靠美国支持、军事上受美国控制,早已形成讨好美国的路径依赖。

即使有广场协议让日本打入失去的三十年,让日本十分清楚美国对日本不怀好意,但日本在更多的时候还是抱有侥幸心理,指望自己足够听话,就能够换得美国的豁免。


从这方面来看,明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上台,固然会给国际局势造成巨大的冲击,但这对于中日关系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转机。

只有美国给日本造成了足够强劲的心理冲击,日本才会放弃侥幸心理,做出真正从日本的国家利益的选择,中日关系才有可能走上正轨。

特朗普在他的上一个任期,就对日本展现出了贪婪的嘴脸,要求日本增加放弃自身经济利益作为对美国的上供,已经给日本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

这个任期更是变本加厉,一上台就与幕僚团策划通过弱美元政策化债,换句话说就是对美债持有国的变相劫掠。

一旦该政策成真,日本作为当前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自然会遭受最为惨重的损失,尤其是根据媒体透露的情况,特朗普还打算逼迫美国盟友购买更多的超长期低息甚或零息债券。


而对于日本来说,弱美元政策还会给他们带来一重额外的恐惧。

引发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导致日本迎来失去的三十年,至今仍未走出阴影的《广场协议》,也是美国要求弱美元强日元。

正是在“历史重演”的强烈危机感催动下,日本迅速加快了寻求对华缓和的步伐。

但在对特朗普感到恐慌的同时,日本依旧心怀侥幸,指望特朗普现象只是特例,等到下一届政府上台,美国就会回到让渡部分利益拉拢盟友来对抗中国的传统轨道上。

因此,在与中国缓和的同时,日本要给自己留下“后路”,避免对美国游离过度引起美国不满,方便自己在美国政府换届后转向。

不过,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根源,是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这一趋势不会随着特朗普的下台而逆转。


日本迟早要意识到,自己的侥幸心理不可能成为现实,依赖美国必将损害本国利益。

只有日本有了这样的认识,中日关系之间的种种障碍,才有解决的希望。

其实,纵观历史,不难发现,现代中日关系的每一次进步背后,其实是国际环境变化给日本造成的危机在背后推动。

20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攻守之势转变,苏联在全球范围强势扩张,日本作为冷战的亚洲桥头堡之一,无疑也感受到了压力。

加之此时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出于冷战需要选择与中国缓和,日本与中国缓和关系的阻力大减。

于是,在1972年,有了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好不容易通过大推基建和量化宽松从泡沫危机中回过神来,就再遭重创,被打掉了最后一点心气。

在经济压力的逼迫下,日本终于响应2年前(1995年)东盟峰会的提议,东盟+中日韩领导人会晤首次得以举行,为中日韩三国在东盟+3框架下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国合作得以突破东盟+3框架,则是要等到2008年,从这个时间节点不难看出,这恐怕是得益于当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日韩造成的压力。

如今美国实力相对衰弱,引发国际局势动荡,日本作为美国体系下的东亚抓手,必将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

对日本来说,这种冲击从短期来看个悲剧,但从长期考量,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资料

中日韩合作,如何“风雨不改同舟” 环球时报


中国海警依法驱离日本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船只 央视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