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时期,中英两国的合作正展现出愈发重要的意义。近期,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排放大臣米利班德的访华之行,为两国在能源与气候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3月14日至17日,米利班德开启了他自去年上任以来的首次访华之旅。这一访问距离上次英国能源大臣访华已过去八年之久,而两国间能源气候相关协议更是要追溯到2015年中国国家能源局与英国原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签署的《中英清洁能源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此次访问,无疑标志着两国在能源气候领域深入合作的重启。
英国能源大臣(资料图)
访华期间,米利班德行程满满。他先后与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举行会谈。在与生态环境部的会见中,双方深入探讨了碳市场、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气候风险评估与适应领域的合作前景。而在与国家能源局的会见中,王宏志与米利班德共同主持召开了第八次中英能源对话,围绕清洁能源技术、能源转型路径、能源安全、国际能源治理等关键议题,双方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会后,双方共同签署了新的《中英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明确将电力市场改革及电网、电池储能、海上风电、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清洁低碳与可再生氢等列为重点合作领域。
米利班德在接受专访时,多次强调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气候危机无国界,跨国合作是应对这一危机的唯一途径。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在减排方面的贡献潜力巨大。从2008年至2010年担任能源大臣的经历,让米利班德深知与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建立富有成效、强有力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中英双方在实现清洁能源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并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有诸多相互学习之处。同时,两国在应对技术挑战方面,高校间已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可进一步相互学习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在制定净零排放路径上,中国目标是2060年实现碳中和,英国是2050年,双方可分享碳预算、气候变化框架等方面的经验,并通过定期会议将对话正式化。
米利班德(资料图)
在全球气候进程方面,尽管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米利班德依然对全球继续推进气候议程充满信心。他表示,英国坚定支持《巴黎协定》,且通过与中国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交流,深刻感受到各国在推进气候行动上的坚定决心。他认为,每个国家都会基于自身利益做出决定,英国将在《巴黎协定》框架下,与其他国家积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同时,他希望中国能提出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认为这将向世界传递积极且重要的信号。
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对能源价格影响显著。米利班德认为,英国要确保能源安全,必须加速能源转型。英国在俄乌冲突后,因依赖化石能源,受化石燃料价格波动影响巨大,企业和家庭面临严重问题,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补贴。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本土可再生能源,才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安全、就业和增长等多重目标。在电力系统安全保障方面,英国计划到2030年使清洁能源占比达到95%,将气电作为备用,目标是将其占比降至5%甚至更低,同时保留超过30吉瓦(GW)的气电容量作为备用,以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对于核能,米利班德表示核能在英国电力系统中仍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英国支持新建核电,现有部分核电延寿,同时推进欣克利角C、塞兹韦尔C、小堆研发项目等。
在清洁能源技术合作领域,中英双方已取得诸多成果。例如,华能在英国威尔特郡的储能项目,是欧洲最大的储能项目,由国企华能和国新国际投资,华能建设、运营。在英国的海上风电项目里,大金重工供应大型单桩和塔筒。而在中国,伍德集团和詹姆斯·费舍尔父子公司等英国公司,正在帮助中国海上风电做运维。英国的Silverstream的空气润滑系统与招商集团下的友联船厂合作,可减少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米利班德认为,中英企业在两国市场均扮演重要角色,双向贸易与投资能为两国带来互惠共赢的成果。
在英国强化本土清洁能源供应链的背景下,米利班德表示,英国过去在建立自身供应链和制造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现在希望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创造就业和促进增长,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同时确保供应链的多样性。对于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他认为需根据各个项目具体情况评估,如华能投资的储能项目就是成功案例。
米利班德(资料图)
在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方面,中国发布的新能源电力全面市场化交易文件中提出的差价结算机制,与英国的差价合约机制(CfD)有相似性。米利班德介绍,英国的差价合约在降低海上风电成本方面成效显著,推动了海上风电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之一。不过,对于新兴技术,可能更需要创新基金等支持,CfD的作用相对有限。目前英国也在评估CfD的一些技术细节,如预算体系工作方式和合同年限等。
中英两国在气候与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仅对两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强大助力。在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有望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能源转型实践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树立国际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