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3月30日,特朗普以美国总统的身份接受全国广播公司电话采访时,罕见地公开表达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愤怒”——他宣称,若俄乌冲突因俄方阻挠而无法实现停火,美国将对所有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和企业征收“二级关税”,税率高达25%至50%。特朗普同时警告:“如果你从俄罗斯购买石油,你就别想在美国做生意。”这番强硬表态,标志着他在重新执掌白宫之后,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发生重大调整,也预示着一场全球能源博弈与大国外交的新阶段悄然开启。



在特朗普过去的政治生涯中,他对普京的评价长期处于暧昧状态:既有“他是强人”的称赞,也有“我能搞定他”的自信。但如今这位再次入主白宫的总统公开表示“非常生气”“非常恼火”,并扬言要以经济手段封锁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渠道,释放出的信号异常强烈。这不仅是对普京的直接警告,更是对全球能源市场、对所有在俄乌问题上保持模糊立场的国家的一次外交威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二级关税”并不只是针对俄罗斯,而是剑指那些仍在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国家与企业。简单来说,美国不是制裁俄罗斯,而是制裁那些“不与我站队”的人。这是典型的特朗普式外交:极限施压、经济武器化、强迫选边站。类似做法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便已使用,如对伊朗、对中国的制裁战,如今不过是旧招重出、声势更大、筹码更重。

但这一次,背景已经不同。特朗普不再是候选人,而是手握实际权力的总统。他的言论不再是选战表演,而是即将变成白宫命令。他的愤怒,也将很可能通过实际政策转化为全球能源链条上的真实震荡。尤其是在俄罗斯依旧通过折扣价大规模出口石油至亚洲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当下,特朗普的“二级关税”威胁将迫使这些国家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依赖。



然而,这种策略真的能迫使俄罗斯妥协吗?答案并不确定。实际上,俄罗斯早已在西方制裁下形成了自己的能源出口替代网络。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已经构建起相对独立的结算与运输体系,部分交易绕过美元与SWIFT系统。这些国家未必会因为特朗普的强硬威胁就彻底放弃俄罗斯能源,尤其在价格和安全层面,俄油仍具备一定吸引力。

此外,这种“对中立国下手”的逻辑,很可能引发反弹。在美欧之外的大多数国家中,对美式制裁体系的耐受度与警惕性都在增强。一旦美国动用“与俄罗斯做生意就别想进美国市场”的双边制裁机制,不仅可能导致与盟友的摩擦升级,也会进一步推动“去美元化”与“去美国依赖”趋势加速。这不仅损害的是俄罗斯,更是美国自身长期构建的全球主导金融结构。

特朗普当然知道这一点。他的发言不止是对普京的信号,更是对欧洲、对中东、对亚洲大国的政治测试。他正在塑造一种新型外交勒索结构:和平,可以谈;但如果谈不成,我就让你在能源、金融与市场中寸步难行。这种看似激进、实则算计精密的布局,是他回归白宫后对国际秩序重构的“先手棋”。



与此同时,普京27日表示可在联合国主持下讨论在乌克兰设立“临时管理结构”,为未来民主选举铺路。这一提议虽然尚无实质性推进,但从外交语言角度看,无疑释放出一定的停火意愿。而特朗普此时用极具攻击性的语气作出回应,是否会削弱这一和平窗口?或者说,他是否并不想让俄罗斯与西方太快达成协议,而是希望以更高压姿态控制谈判进程与舆论主动权?这是国际社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特朗普也并未彻底断绝与普京的对话通道。他强调两人关系“很好”,并计划下周再次通话。这种“又打又拉”的模式,与他在贸易战、朝核、伊朗问题上的做法如出一辙。特朗普从不忌讳以情绪化姿态制造外交冲突,但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他设定的框架。而这一次,他希望普京接受的,是由美国主导、由他主导的停火与重建秩序。

但问题在于,世界早已不是2018年。欧洲已重新团结,美国内部对俄乌长期援助也逐步分化,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稳步推进和平倡议,俄罗斯则以“战而不决、谈而不让”的姿态维持战略空间。特朗普的“愤怒”与“威胁”,也许在短期内会对市场与外交形成冲击,但要真正打破僵局,还需更多实质内容与多边协调,而非单边制裁与高声调的恫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