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3月30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俄军通过“成功的军事行动”已完全控制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的扎波罗热定居点。这一消息迅速被塔斯社等俄媒大肆渲染,称俄军在该战线的据点得以扩展,获得更多“战术优势”。对乌克兰而言,这是又一战略重镇的沦陷;对俄罗斯而言,这是一次在漫长战线上象征性突破;而对国际社会来说,这再次敲响了俄乌战争进入新阶段的警钟。
所谓“扎波罗热定居点”,并非一座耀眼的城市,但它所处的位置对于俄军在顿巴斯战线的推进具有高度战术价值。这一地区连接东部前线与南部纵深,是乌军试图维持战线完整的关键枢纽。俄军的控制不仅意味着乌军在该区的防线被撕开一个口子,也可能为俄罗斯进一步包抄阿夫迪伊夫卡、向西推进赫尔松留下空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战术胜利”,而是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步。
而且近几周,俄军在多个方向上发动密集攻势:北顿涅茨克方向推进加快,阿夫迪伊夫卡西部出现激烈巷战,南线则继续通过炮击和小规模推进削弱乌军补给线。与此同时,乌克兰的反攻几乎陷入停滞,西方援助因美国国内政治动荡和欧洲财政疲软而持续缩减。在战场上的事实已逐渐形成现实:乌军正在失去主动权,战线被一点点压缩。
而俄罗斯在这一节点选择高调宣布“控制扎波罗热定居点”,并非单纯的军事通报,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战略信号。首先,这是对内宣传的胜利号角。普京需要在战争进入第四年、国内资源消耗巨大的背景下,制造出“可视化的胜利”。一次定居点的控制,在战术上或许微不足道,但在舆论场上,却足以作为战果大肆渲染。另外,这或许也是对外释放的信号,俄罗斯并未打算在短期内谈判停火,更无意让步。相反,它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场“缓慢而不可逆的战略蚕食”。
这种“战略耐心”正是乌克兰最致命的敌人。在西方逐步厌战、舆论冷却的当下,俄罗斯以缓慢推进、局部突破、步步蚕食的方式,正在将乌克兰拖入一场无法承受的长期消耗战。乌军缺乏弹药、兵员紧张、士气承压,而俄罗斯则凭借人口与工业优势持续补充战力。若西方继续犹豫不决、不加援助,乌克兰将面临的不只是战线收缩,而是战略崩溃。
而美国此时的表现只能用“失焦”来形容。刚刚宣布再次当选的特朗普总统,日前对俄罗斯放出“震怒”信号,扬言若俄方导致停火谈判破裂,将对俄罗斯石油买家征收“二级关税”。这一强硬表态震撼市场,却无法改变战场现实。在战争的现实逻辑中,子弹比演讲更有分量。
而且更荒谬的是,特朗普口口声声称“对普京非常生气”,却又表示“我们关系很好”,下周将再次通话。这种反复横跳的姿态,让人很难相信美国真正准备采取一致、持续、有效的战略。普京完全清楚这一点,这也正是他敢于加速战线推进、试图在未来数月内改写战局的底气所在。
而在欧洲方面,德国已因军费开支引发财政危机,法国国内陷入罢工与政坛博弈,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虽然高调支持乌克兰,但自身军工能力与财政能力远不足以填补美国援助的空缺。乌克兰正被一点点地“边缘化”。
在这样的局势下,俄军控制扎波罗热定居点,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推进,更是心理与战略上的压制。它意味着俄罗斯不仅没有撤退的意图,反而在寻求制造更多既成事实,从而在未来任何谈判中掌握更大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