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都说“巾帼不让须眉”,这话放在田桂英身上极其贴合。

在渔村里,田桂英就像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野马,总是能在风中留下她的狂野。1930年出生的她,不仅因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而且还因为她那句名言:“男人能干的活我也能干!”这话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

记得有一次,渔村的男人们在比赛看谁能最快地整理渔网,田桂英一甩辫子,跳到前头去,一边快手快脚地整理,一边还不忘调侃:“你们这些大老爷们,手脚还不如我这小姑娘利索,是不是该回家去绣花了?”



旁边的老王头听了,搓着手,尴尬地笑:“桂英,你这是要把我们这帮老头子往死里逼啊,这要是让你赢了,我们以后还怎么在村里抬头走路啊!”

不过,真说到干活,田桂英确实是手脚利索,力气也大。冬天的时候,海面结冰了,船只出不去,全村的人都忧心忡忡的,她却能带着一帮小伙伴去冰面上打冰窟,挖出冰下的鱼来。村里的人都说,“这丫头,简直是男人里出来的汉子。”



有一回,村长看她这么能干,半开玩笑地说:“桂英,你要是个男的,咱们村的渔业早就扬名四海了。”

田桂英呸了一声,回答:“村长,要我的话,不用我变男的,给我几个好船,我也能让你们的名字响当当的。”

这番话让村里的男人们哑口无言,而女人们则是暗暗地竖起了大拇指。从此以后,田桂英在村里就有了个新称号——“女汉子桂英”。

每当有人问起她的勇敢,她总是笑着说:“海洋没给我特权,但我给自己争的每一口气都是自由的。”这样的田桂英,用她的行动一次次地证明,能力和勇气,从来不问出身,只问出击。

02

小时候的田桂英是个硬核小姑娘,别看年纪小,心里那叫一个大。记得13岁那年,为了让家里能松口气,她背上简单的行囊,那包里装的都是生存的决心,毅然决然地进城去谋生。

一到城里,她就找到了一家外资制衣厂的活儿。那工厂的条件啊,差得能让你想象——19世纪的英国黑工厂。工友们一看她这么小,有的就开始使坏,找她的茬。比如那个老张,总爱在她耳边叨叨:“小姑娘,你这小胳膊小腿的,能干得了活么?别到时候把自己给累趴下了。”

田桂英没吭声,只是默默记住每个人的脸,心想:“等我技术过硬了,看谁还敢小瞧我!”



没过多久,田桂英就从制衣厂跳槽到了一家印刷厂做学徒。印刷厂的师傅们见她年纪轻轻,也不是很待见她。有一回,她在调整机器速度时稍有犹豫,旁边的师傅王大嘴就冷嘲热讽:“看吧,这不就是个孩子嘛,搞这个有点早了吧?”

田桂英心里虽然一怒,但表面上却冷静异常,她回了一句:“王师傅,机器不认人的,它只认操作得好不好。您老就别急着下结论,不是有句老话吗?‘功夫在诗外’。”

这番话让王大嘴哑口无言,从此再也没敢小看她。田桂英用她的实力慢慢赢得了工友们的尊重。她在厂里一干就是好几年,靠着那份“男人能干的活我也能干”的劲头,逐渐成为了印刷厂里的技术骨干。



有一次厂长看她干活利索,笑着对她说:“桂英啊,你这是要把我们这帮老男人都干趴下啊?”

田桂英嘿嘿一笑:“厂长,我可没那意思,我只是证明,干得好不好,跟性别没关系。您要是信不过,咱们可以比一比啊。”

这厂长被她逗乐了,也更加肯定这个女孩子的能力。田桂英用她的方式,再一次证明了:不论男女,只要敢于挑战,就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地。

03

1945年冬天,大连一片冷飕飕的,但在田桂英所在的印刷厂里,热气腾腾。原因嘛,因为她们厂接到了一份大活儿——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急速打印一批军用地图。这个任务紧张得跟赶集似的,但说到报酬,那真是个寂寞的数字零。

田桂英这时候站出来了,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一边调整着印刷机,一边说:“这活儿咱得干,钱是小事,关键是这能帮前线的兄弟们啊!”

这话一出,整个厂的气氛都被点燃了,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向田桂英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她几乎变成了厂里的小太阳,哪里需要人,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



到了17岁,田桂英通过一个朋友的推荐,进了大连机务段的食堂工作,这工作虽然平平无奇,但稳定,而且还包午饭,对她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不过,田桂英的野心不止于此。她在夜校刻苦学习,一有空就啃书本,就连发放饭票的时候手里也攥着课本。

有一天,段长路过食堂,看到她一边发饭票一边复习功课,好奇地问:“田桂英,你这是在学啥呢?”

田桂英头也不抬,回答说:“段长,我在看机械维修,总想着能不能有一天跳出这个食堂,去车间真正干点技术活。”

段长被她这股劲儿逗乐了,笑着说:“哦,看来你不单想给我们发饭票,还想给机器‘开饭’啊?”

“那必须的!”田桂英头一昂,“我也可以做男人能做的活!”



没过多久,段长真的给了她机会,调她去了轻油车库,成为一名机修工。从此,田桂英又有了新的称号:“能工巧匠桂英”。

那些原先瞧不起她的老机修工,看着她手把手修车,都不得不佩服:“桂英啊,你这是要把我们这些老油条都修退休了!”

田桂英只是笑笑,拧紧了最后一个螺丝,轻轻地说:“技术不分男女,只分愿不愿意把心思放在螺丝钉上。”这话说得那帮老机修工哑口无言,只能摇头赞叹,这丫头,绝对是个人才。

04

田桂英这位“铁姑娘”,她在轻油车库的每一天都像是在拍一部励志大片。男工们刚开始还不服气,觉得这活儿得膀大腰圆,结果田桂英不仅膀大腰圆,而且脑子还灵光。她修车那叫一个炉火纯青,别人拿扳手还得左瞅瞅右看看,她直接就是开干,效率高得跟打仗似的。

有一回,车库来了个新车型,连带说明书都还没翻译完,大家都在那儿你看我我看你。田桂英过去一眼,就跟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似的,“哎呀,这不就四轮加个发动机吗?难不倒我!”然后一顿操作猛如虎,车子嗖的一声,好了,就这么神奇。



别的男工看了,直摇头:“桂英,你这是要把我们这些老男人的饭碗都抢了啊!”田桂英笑笑,“怕啥,大家一起抢,抢到手的是兄弟,抢不到的是对手!”

1948年的春天,田桂英被推荐加入了党,这可不是盖的。她高兴得差点没把工具箱都扔了,“这下可好,我这小身板儿终于也算是铁打的了!”

决心当火车司机的那天,她看到了那张挂在职工俱乐部的照片,一个苏联女司机,神气活现的站在那儿。田桂英当场就决定了,我也要这么帅!她立马找到车库的头头,“报告!我要开火车!”

头头愣了一下,“你确定?火车你也敢开?”

“火车又不是龙,它会喷火不会咬人,我试试怎么了?”田桂英不服气地回答。



那时候,大连机务段的段长是李索夫,李索夫看着这位不请自来的铁姑娘,眼神里透着几分惊讶又几分赞赏:“田桂英,你知道火车不是自行车,你确定要开?”

田桂英信心满满,“段长,火车轮子多,稳当。这比自行车好开多了!”

这一幕,让旁观的同事们都忍不住偷笑。段长也被逗乐了,他摇头叹气:“好吧,既然你这么热衷,那就来试试。”

火车司机选拔的通告一出,整个机务段沸腾了。许多女工看到通告,都像是找到了新大陆,纷纷报名参加。田桂英当然是领头羊,她不仅自己报名,还到处宣传,“姐妹们,机会难得,咱们也得让那帮大老爷们看看,火车司机不是他们的专利!”

05

然而,外面的世界对她这种想法并不是那么买账,很多人都觉得她简直是疯了,开火车这事儿怎么能女子弄得了呢?

有人直言不讳,“田桂英,你这是干啥呢?家里的锅碗瓢盆还不够你忙的啊?”

田桂英听了,眼珠一转,“我这是忙着炒锅呢,炒的可不是菜,是性别平等的大炒菜!”

不过,面对那些声音,田桂英也有过那么一瞬间的犹豫,毕竟开火车这事儿可不是孩子过家家。要是错了,别说开火车,自己能不能安稳地待在铁轨上都是问题。

就在她一度想退缩的时候,孙师傅来了一句硬话:“田桂英,你要是开火车,那火车非得服你不可!”这话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立马给了她满满的信心。



有了这句话,田桂英就干劲十足。开始的训练苦得像是吃了半个月的辣椒,每天像是坐在火炉旁边不动,不是在熬自己,就是在“磨”自己。可她偏不服气,天天都笑得特别阳光:“累?比起开火车,这算什么,咱们这是在铁路上开出了新花样!”

她这么一说,所有人都懒得再笑她了。你要是不笑,她看着你,也能笑得让你心里发麻。反正大家的怀疑声音,经过她这么一番“压制”,瞬间就都没影了。

不过,田桂英以为自己已经吃尽了苦头,认为再也没有什么能打倒她的困难时,理论课的挑战来了。你看,开火车都能上路,结果你把她放到黑板前,还是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懵逼。老师在黑板上画着一堆火车的结构,她一边看一边琢磨,突然眼睛一亮,偷偷开始给旁边的同伴画小动画:“你看啊,这个像不像锅炉?我们家那锅炉就这么个原理!”



她的同伴点点头,虽然还是一头雾水,但总算有点儿图像了,不至于像之前那样空洞无物。于是,田桂英更有信心了,毕竟锅炉在家里她不就是最擅长的吗?开车也不就是控制一个巨大锅炉的高级版吗?

八个月后,田桂英成功成为了中国首个女火车司机。她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心里暗自骄傲:今天我开的是火车,明天我可以开飞船了。

06

到了1950年,田桂英的心情,怎么形容呢?七上八下,仿佛是一只跳跃的心脏,卡在了肚子里,没地方安放。被选为献旗代表,这本来是天大的荣誉,金光闪闪,闪得她眼睛都睁不开了。可偏偏,这荣誉也像一只重重的铁锅砸在她头上,让她差点喘不过气来。面对毛主席,她原本准备的祝福话,结果全成了眼泪。

第二天的午餐,简直是闹剧现场。田桂英坐在那儿,心脏跳得像是个刚被甩出去的足球,砰砰乱响。她一看,旁边坐的是周总理!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了和总理同一个舞台上的巨星,问题是,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站。想递个菜,装装东北人豪爽的样子,结果手一抖,菜差点掉到总理的头上。



不过,总理倒是挺淡定,笑了笑,似乎不觉得自己差点被菜砸到头,还开始和她聊了起来。聊着聊着,总理突然笑了:“咱俩是老乡啊原来!我当年在沈阳读过书,算是半个沈阳人啊!”这话一出口,周围的人都愣了一下,田桂英心里那种“老乡啊!”的感觉,就像是喝了一口热腾腾的东北大拉皮,暖洋洋的。

她赶紧接茬儿:“那周总理,您可得多关照我们这些乡下来的!”这话刚说出口,就看到周总理笑得更灿烂了:“那当然,咱们都是一家人嘛。你们火车开得那么好,我怎么能不关心呢?”这话一出,田桂英心里差点晕过去,她可没想到周总理会这么夸她们。她偷偷想:今天这顿饭,吃得不只是肚子,心都吃饱了,吃得连她的脸都红了。

07

面对毛主席时,田桂英的腿差点没软成面条。毛主席先是问她:“听说你开火车很厉害啊?”田桂英胸有成竹地回答:“那必须的!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事儿不能马虎!”接着毛主席又笑着问:“你会喝酒吗?”田桂英老实回答:“不会。”毛主席便笑着说:“那你少喝一点。”

当田桂英第二次来到北京,毛主席你看到她,就兴奋起来:“一年不见,你这火车技术长进了没?”

田桂英这次比之前更有底气了,笑着回答:“毛主席,我不仅能开火车,而且开的比男的还好呢!”

毛主席听了也笑了,“哟,你不仅口气大,我看你啊,脾气也不小呢!”周围的人也都笑了,感觉这场政协会议不仅是政治的聚会,偶尔也能开开玩笑,让大家的心情都轻松了不少。



田桂英用她的方式,不仅在铁路上开出了新的路线,也在大家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到“抗美援朝”,田桂英这心里那股热血就燃了起来,胸有成竹地说:“我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朝鲜有难,我义不容辞!”

毛主席听后眯起眼睛,笑得有点意味深长。

田桂英又给毛主席补充了一句:“我把这列车开得飞快,至少能让全国人民出行顺利,精神头也好,支持战争也算是我贡献的一份力!”



这三年的“‘三八号’列车司机长”生涯,她可不含糊。

从驾驶“三八号”列车到走进课堂深造,再到唐山铁道学院的校园里,田桂英的人生轨迹就像她开的火车一样,一路前行,不知疲倦。毕业后她踏入了工程师的行列,最后还升成了沈阳铁路局的副科长。

直到1985年,田桂英退休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