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乐高
今天的消费者,还是崇洋媚外的吗?恐怕在一些人看来,仍然如此。
这让他们不惜放弃诚信,弄虚作假,既狠狠背刺了众多原本信任他们的消费者,也让自己的品牌口碑付之东流。
【一】
觉得有必要再聊聊这个话题,是因为看到的一个消息:
据《经济观察报》在“315”的报道,知名母婴产品品牌兔头妈妈,在儿童牙膏产品的核心卖点——高纯奥拉氟原料的产地与技术上,存在严重误导宣传。
奥拉氟,是一种有机氟化物。近年来被多家母婴企业采用。根据公开资料,母婴品牌兔头妈妈称“2020年,兔头妈妈率先为国内引进德国奥拉氟,激发国内奥拉氟牙膏市场的繁荣”,并在随后至今的各种宣传口径中,将奥拉氟称为“氟中黄金”,“奥拉氟原料成本是普通氟的670倍”等。
▲图源:经济观察报截取的兔头妈妈高纯版奥拉氟儿童牙膏宣传页面
兔头妈妈创始人刘楠甚至曾在宣传时表示,(兔头妈妈奥拉氟牙膏)是一款哪怕宝宝刷不干净,依然可以有效防蛀的含氟牙膏。
兔头妈妈的儿童牙膏,分为“经典版”和“高纯版”,前者是2020年引入德国奥拉氟原料后,推出的儿童防蛀牙膏;高纯版则是兔头妈妈宣称在2025年1月,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更高纯度奥拉氟的应用,并强化防蛀效果和安全性的新品。
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兔头妈妈在电商平台的宣传页面中,宣称自己使用的新一代高纯奥拉氟,攻克了研发壁垒,是德国奥拉氟原料纯度的近4倍,有更好的防蛀、健齿、抗酸蚀功效。
但下滑页面后,记者又有了新发现:
“攻克了研发堡垒”的高纯奥拉氟牙膏,仍称自己使用了“40000元/公斤的德国奥拉氟原料”,“德国奥拉氟成本比普通氟约高出670倍”等表述。
为了突出德国原料的卖点,页面还用加粗字体反复强调,甚至配以天秤画面突出对比。
在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求证中,兔头妈妈的售后人员给出了解释:
“高纯版奥拉氟是国产原料、自研技术,并有研究奥拉氟的专利证明。”
也就是说,“国产自研专利技术”“德国奥拉氟成本4万元/公斤”“纯度是德国原料4倍”这些自相矛盾的宣传语,居然同时出现在兔头妈妈高纯奥拉氟儿童牙膏的页面上。
经济观察报3月25日追踪报道此事称,兔头妈妈客服修改了相应话术,但“德国奥拉氟”的表述仍存在于产品页面。截至本文发稿时,市值观察发现兔头妈妈天猫旗舰店和抖音旗舰店,其页面上已经撤掉了“德国奥拉氟”的内容。
今年年初,电影《哪吒2》创造了一个奇迹,它不仅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十,也因为票房和热度的持续上扬,让哪吒IP产生了外溢的流量红利。
红利的分享者之中,就有与《哪吒2》联名的兔头妈妈:它的联名儿童防蛀牙膏自今年1月上市,不到两个月时间,销售额便突破两千万元。
面对媒体采访,兔头妈妈品牌合伙人代羽舟在谈到合作初衷时,讲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出发点是都看好国产力量,无论国漫,还是国货,我们都有责任把中国产品带向世界。”
又是自己研发,又是联名国潮大IP,由此看来,兔头妈妈也是积极拥抱国产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强调其实不属实的德国进口,以及进口的昂贵?这名不副实的标注,重要吗?
【二】
首先,这名不副实的标注,当然是重要的。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是:这是标准的误导性宣传。
而在我等普通消费者看来,这就是欺骗。
消费者有知情权,有权利知道牙膏中究竟使用了什么成分,有权利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买单;因此厂商有准确标注、不夸大、不隐瞒、不误导的义务。
这是交易中最基本的原则,也关系到厂商的诚信。牙膏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成分,在这里弄虚作假,就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欺骗。
如果真有消费者就是冲着“德国奥拉氟成本比普通氟约高出670倍”等宣传卖点买了产品,但得到的却不是德国奥拉氟,自然也收获了被欺骗的感受。
其次,兔头妈妈在配料表上的奇葩操作,并不止于“模糊来源”这一项。
根据媒体报道,兔头妈妈声称拥有“研发奥拉氟的专利证明”,甚至罗列了《兔头妈妈奥拉氟科技成果》——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公布公告系统显示:其8项相关专利均处于“实质审查的生效”阶段。
所谓“实质审查的生效”,其实并非已经正式取得专利授权,而是正处于审查阶段。而将未获批的技术作为卖点宣传,这同样涉及了虚假宣传。
做品牌,真实可信是最重要的基础。大做品牌,也大讲本土故事的兔头妈妈为何要冒着不诚信、欺骗的风险,去这样做呢?
在“德国进口”的宣传上,利用这个标签提升销售业绩,恐怕是重要原因。
从早年风靡神州的桑塔纳,到后来的奥迪奔驰宝马;从电气领域的博世、西门子,到化工领域的拜耳、巴斯夫,以及备受摄影爱好者推崇的蔡司、徕卡……
这些德国制造的杰出代表,历史久、影响大,认知深,都让消费者对“德国品质”的印象分层层加码。
在商业上,好品牌的印象分,往往就是直接的销量,溢价的理由。
而“自研技术”的标签,则大大有助于帮助企业营造一个“重视研发”、“重视品质”的形象。
但对于自研技术的包装宣传,同样需要遵从实事求是的诚信原则,自主研发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但将尚未取得专利号的研究成果投入生产,并大肆宣传,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更是不负责任的风险行为。
更重要的是,兔头妈妈用多种话术宣传“奥拉氟防蛀效果远高于普通氟化钠”,但其配料表显示,产品实际为“氟化钠+奥拉氟”混合配方。
消费者不惜花费高价购买产品,打动他们的就是商家宣传的“高科技”。如今,小小一管牙膏,一会是昂贵的“德国进口”原料,一会是更高性能的“自研技术”原料,一会又是传统原料和“高科技”原料的混合物。
如此扑朔迷离的产品,岂能令消费者安心、放心?
【三】
2011年,以意大利高端品牌标榜自我的家具品牌达芬奇遭到曝光,它售卖的家具并非自称的“意大利原产”,而是国内原料、国内组装,先出港再进港的冒牌货。
取一个洋气十足的名字,请外国代言人、外国模特,标榜自己美国科技、德国工艺、日本原料;甚至干脆山寨国外知名品牌,也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个成功捷径。
很多企业,也的确靠此获得了成功。
但这种成功,往往只能一时成功,一旦谎言被戳穿,企业必定被消费者加倍抛弃。当年的达芬奇,曾经是家具业的标榜,如今却早已不见了身影。
而与之同时代的一些同行,踏踏实实做国货,做国牌,认认真真投入研发、打造产品,如今却早已成了真正的大牌。
这说明,对真正有志于打造长期事业的企业来说,无论是假冒洋品牌,还是给自己挂上名不副实的各种标签,都实在是得不偿失。
某种程度说,这也是在伤害整个国产品牌。因为它有意无意地营造崇洋媚外的氛围,营造唯“高科技”是从的消费认知,即便这个品牌的实质是假洋货、伪科技。
过去如此,在今天,就更是如此。
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强的供应链优势、最具规模且竞争激烈的市场、最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景、最多元甚至最挑剔的消费者……
这些都是支持中国企业做出全球最好产品,尤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站上价值链更高位置的有利条件。
包括兔头妈妈,既然强调自己一直在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了自主突破,喊出了“将中国产品带向世界”的口号,就更该对自己有基本的自信,对消费者有基本的诚信。
否则,消费者如何敢信你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