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45年8月底,毛主席登上前往重庆的飞机。

关于此次蒋介石主动邀约的“和平谈判”,谁也不好判断他肚子里到底装了什么阴谋。而此种情况下最恰当的应对办法,就是“先发制人”!



毛主席出发前,有着“特工之王”之称的李克农,专程对毛主席的安全警卫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安排,并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来扰乱蒋介石的视线。

然而,尽管已经进行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但在无数同志前往机场送行毛主席的时候,他们眼中的担忧却是怎么也藏不住。

尤其是李克农,在毛主席即将上飞机前,他更是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通红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毛主席,彷佛此去一别就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毛主席见气氛太严肃,于是反手握住了李克农的手,一个“玩笑”脱口而出。

谁曾想,李克农听了以后,难受的心情却是瞬间破防,耳朵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烧红了起来。

对于“和谈”,反其道而行之

1945年8月,当全国各地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时,毛主席收到了蒋介石的“和谈”邀请。电报中,蒋介石言辞“恳切”地表达了想要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和谈的想法。

从不主动和谈的人,突然要求和谈,这蒋介石背地里又出了个什么阴谋?对此,毛主席找来了李克农,安排道:

“你查一查,看看这蒋介石接二连三地发和谈邀请,到底是真的想和谈,还是有什么阴谋?”

李克农虽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但在情报搜集方面,却是一把好手。



在收到毛主席的工作安排后,他立马就安排线下的各情报小队,快速收集蒋介石近期的信息。

没几天的时间,关于蒋介石近况的资料就全部放在了李克农的办公桌上。

那个年代,既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要从这庞杂的信息中找出关键资料,就只能靠人力一点点地去翻阅检索,从蒋介石的身边人、近期的小动作等各方面的信息,来推测出蒋介石“和谈”背后的真实意图。

只是,在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得出结果时,李克农却是感到愤怒不已。

因为根据结果来看,这蒋介石哪是想和谈?他分明就是想要在多次邀约中,在全国群众的心里博得一个“积极和谈”的好名声。而实际上,对于和谈,他却是半点准备都没有。



毛主席以及一众中共中央领导们知道蒋介石的真实意图后,迅速展开了下一步行动的商讨。这和谈,如果不去,蒋介石就会利用舆论,将我党塑造成拒绝和谈的一方。那么我党无论在国际上还是群众心里,都站不住脚。

而如果去重庆,那就是一党领袖深入敌营,谁也不能保证蒋介石会做什么,毕竟当初西安事变的时候,张学良就是前车之鉴。

毛主席告诉李克农:

“你这样,把‘我不去重庆的消息’悄悄散布给蒋介石派来探听消息的那些特务。”

李克农一听,顿时明白了主席的打算。

蒋介石自以为毛主席不会去重庆,必然也就不会提前准备,甚至会大肆宣扬和谈,鼓吹舆论。

到时候,主席再突然宣布答应和谈,这个时候蒋介石已经把和谈的调子唱高了,如果他不想和谈,那舆论就会反噬,老蒋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逼得他不得不真和谈。



果然,这两个特务在得知毛主席不会前往重庆后,就迅速将消息传给了蒋介石。

而蒋介石知道后高兴不已,盘算着接下来怎么登报把锅甩给毛主席,甚至私底下将发动内战的“由头”都想好了。

只是,蒋介石碍于还没到和谈的时间,以及这消息毕竟不是从延安发出来的,所以他平日里也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继续扮做一直在重庆等待着毛主席的积极模样。

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但是在延安,毛主席却是已在扰乱蒋介石视线的过程后,快速的将“和谈事宜”安排上了日程。

毛主席一句话,李克农瞬间破防

关于和谈,毛主席考虑的方面,显然更多。如果能和谈成功,那自然是好的,而如果失败了,那么一行“和谈”队伍即将面临的,却是福祸难料了。

于是,在出发前往重庆之前,毛主席就召开过多次会议,把最坏的结果,也考虑了进去。其中就包括毛主席如果不能再返回延安,后续事务何人负责、如何展开等方方面面。



整个过程中,所有参会人员的心情都很沉重。而这样严肃的气氛,一直持续到了毛主席即将登机的前一刻。

8月28日上午,毛主席与周总理一行赴重庆的“和谈”团队抵达了延安机场。

此时的机场,已经站满了不少的人,他们都是来为毛主席送行的。其中,郭沫若看到一向朴素的毛主席手腕上竟没有手表,于是就将自己手上的手表取了下来,送给毛主席。

而当毛主席到达舱门,也就是李克农把守的位置时,李克农却是睁着红彤彤的眼睛,紧紧地握着毛主席的手,说道:“主席,您一定要保重”。

说着说着,李克农控制不住的眼泪哗啦啦的流了出来。其他警卫看到后,有一些也忍不住小声抽泣。

毛主席望着众人难受的样子,顿时反手握住李克农的手,开玩笑的说道:

“我跟蒋介石分手了20年,如今终于要见面了,你不要用这咸豆豆来欢送我嘛!”

毛主席这玩笑话一出,李克农瞬间破防,也不哭了,反而是红着耳朵不好意思的看了看其他人,抬手用袖子擦了把眼泪。



下午3点多,毛主席一行人所乘坐的专机抵达重庆九龙坡机场。此时的机场,早已被提前得到消息的记者以及重庆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都非常欢迎毛主席的到来。

但负责毛主席安全工作的“一虎双龙”(陈龙,颜太龙,龙飞虎)则是紧张的看着四面八方涌过来的记者以及不知身份的人群,以防发生意外。

周总理在一边为了转移注意力,也是直接拿出一个大袋子,对着记者朋友们笑着说:

“各位记者朋友,这是我们从延安给大家带来的礼物。”



“局中人”

而另一边的蒋介石所在处,相比起机场里的热闹,整个办公厅的氛围却是无比严肃。

原因无他,蒋介石也是刚知道毛主席来重庆和谈的消息,蒋介石自以为自己布了个好局,却没料到他自己才是“局中人”。

等到毛主席一行人即将到重庆的消息传到蒋介石的耳中后,他顿时大惊失色,来不及考虑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着急忙慌的召集了将领开会讨论。

讨论什么呢?

自然是和谈具体要“谈”些什么。但说直接一点,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和谈的事,这突然人来了,能谈什么?总之,讨论来讨论去,国军高层将领们也没商量出个结果,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同时也正因为蒋介石关于和谈一点准备都没有,因此和谈的时间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里,蒋介石可以说没有一天是舒坦的。

他不仅没有在和谈上占得多少优势,就连私下里派去监视毛主席的那些人,也隐约有着“倒戈”的风险。

原来,毛主席在到重庆后没多久,国军将领张治中看到毛主席一行人落脚的住所有些偏僻,来回开会太过奔波,于是他就主动将自己的别墅“桂园”让给毛主席住,而他与家人则是搬到了外面的旅社住。



张治中虽然是国民党的将领,也是此次的谈判代表,但他却也是一位爱国将领,是我党的老朋友。因此,对于张治中的安排,毛主席与周总理并未拒绝。

只是,当张治中帮他们安排好住宿事宜,并且提出要留下一些人手保护毛主席的时候,周总理却是拒绝了。

周总理说:“你这样不好,责任太大。一旦出现问题,恐怕蒋介石会降罪于你,还不如,直接让蒋介石派兵来保护,这样你我双方都好处理。”

张治中明白周总理的用意,于是就将此事上报给了蒋介石。而蒋介石一听需要自己派兵后,先是疑惑毛主席为何这般“放心”他派兵保护,随后他又眼前一亮:派兵好啊,派兵不就可以随时监视着对方?



因此,蒋介石在派兵的时候,就暗中吩咐了士兵们关于随时监视着毛主席的事。至于对方为何会同意自己派兵“保护”这个问题,蒋介石是自信的,毕竟人都在他的地盘上了,他也不担心出什么变化。

可是,他没想到,他的这一个决定却是让不少士兵的心里纷纷出现了“倒戈”的情绪。

蒋介石自作自受?

在过去,虽然两党有过一些合作,士兵之间也有接触,但是像这么正式的且重大的却是不多。

而这一次,不仅是蒋介石主动邀约,还是两党领袖代表各党首次正式见面。于是国军士兵在与我党人士接触的过程中,除了有着曾经遗留的一些敌对情绪外,也多了不少的好奇。

毕竟,在连年战争下,没有哪个士兵希望一直打仗的。更别说,国民党中一部分的普通士兵还是被一些国军将领“强行”拉入伍的。

于是,毛主席与蒋介石见面后,在国民党内部可以说是形成了两种“奇怪”的景象。

一种是蒋介石与部分国军高级将领在突然得知毛主席“真来了”之下,手忙脚乱“开会”、毫无和谈准备的乱糟糟景象。



另一种则是国军人员在与毛主席一行人相处过程中,对我党“大为改观”、甚至有些还出现了一些“倒戈”情绪的景象。

毛主席对待下属向来是态度温和的,而这一点放在蒋介石的士兵们身上亦是如此。在蒋介石派出士兵来保护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心里自然也知道蒋介石不会错过监视自己的机会,但是毛主席却并没有太过在意。

而是坦然自若的该办公就办公、该休息就休息,甚至饭后也会出门走走。有时候,毛主席还会与守在门口的士兵聊天,就连哪一天有个士兵生病了没来,毛主席都能敏锐地察觉到,并且关切的询问对方的身体。

这明显让这些士兵有些受宠若惊,毕竟蒋介石可从来不会做这些。不知不觉中,他们中一些人的思想也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而当毛主席的日常行为等信息反馈到蒋介石那里的时候,他亦是察觉到了士兵情绪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变化。



同时,蒋介石更对毛主席泰然自若的状态震惊不已。毕竟在一开始的时候,蒋介石之所以敢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提出和谈,他就是笃定了毛主席不敢来。或者即使来了,也必然每天战战兢兢,随着提防着自己。

可没想到,毛主席不仅没有表现出来紧张的样子,甚至还有空来关心蒋介石的士兵身体状况。这一点亦让蒋介石心塞不已,颇有一种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挫败感。

结语

这一次和谈,一共持续了43天的时间,双方共同签订了《双十协定》。

虽然到第二年的时候,蒋介石就将和约公然撕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次和谈对当时的局势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后来,有些人提出疑问,如果蒋介石没有撕毁和约,或者说他不是“假”和谈,而是“真”和谈,那么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从蒋介石为了博得好名声而“和谈”这一方面,就能够得出答案。

他所追求的从一开始就不是为群众、为国家未来而考虑。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没有撕毁和约,也会有其他的事情让他“走回原路”,不是吗?

参考信息:

1. 网信赞皇-【党史百年】1945年重庆谈判,监视毛主席的宪兵落泪,营长含泪感叹:天下少有
2. 宝鸡政法-红色回忆: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在报纸中发现一张纸条······
3.金陵长安- 毛主席与李克农将军
4.共产党员网-《第三野战军》:第一部
4. 宝鸡政法-李克农上将一生的3次流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