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在长春起义后,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低调得像个隐士,拒绝了所有公开活动,也不愿意担任任何职务。
可谁也没想到,抗美援朝前,他的一句话竟把周总理逗得哈哈大笑。
为什么会这样呢?
郑洞国不是普通人。
他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抗战时在台儿庄打得日军头破血流,后来又带兵远征缅甸,与美军并肩作战。
按理说,这样的将军,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该是军界的中流砥柱。
然而,解放后,他却始终对新政府保持距离,既不愿意出山,也不愿意表态。
1950年的秋天,郑洞国在上海养病,途经北京时,周总理特意请他吃饭。
席间,周总理一句话抛了出来:“如果我们跟美国打仗,你觉得胜算如何?”
郑洞国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打得过。”
周总理饶有兴趣地追问:“为什么?”
郑洞国笑了笑,讲了个故事。
当年,他带着国军驻印部队与美军一起作战,撤退途中,美军士兵为了减轻负重,随手丢掉武器装备,甚至有人连衣服都扔了。
等到最终集结时,国军士兵还算整齐,而美军里居然有人只穿着短裤,手里什么都没拿。
周总理听完,忍不住大笑:“这么说来,美军的战斗作风,确实和我们不一样啊!”
郑洞国的评价,不是拍脑袋得出的结论,而是他长期观察所得。
抗战期间,他在滇缅与美军共事,深知美军战斗力强大,但纪律性不如中国军队,尤其是不擅长打艰苦战。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落后,但士气高昂,能吃苦,能拼命。
这场饭局后不久,党中央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郑洞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他的分析,确实给了决策层重要的参考。
其实,郑洞国并非一开始就愿意为新中国效力。
他曾经对未来充满迷茫,甚至打算归隐田园。
可这顿饭以后,他开始慢慢融入新社会,最终在水利部担任参事,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有人说,一个人的归宿,往往不是自己选的,而是时代推着你走的。
郑洞国的一生,就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调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