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妈妈私房菜”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初老志愿者。

每周五,广州天河区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98岁的独居老人谭婆婆总会提前守在家门口,她知道,那群身穿志愿红马甲、手提饭盒的身影一定会准时出现。从2011年到现在,这样的场景已持续14年,送餐的人是来自广州“妈妈私房菜”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初老志愿者。近日,这支队伍站上了2024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致敬礼的舞台。他们用一餐饭、一份陪伴,让社区独居老人的晚年有了温度。

  独居老人把米煮糊 梅姐回家炖鸡汤给她送来

周五上午11点,“妈妈私房菜”的志愿者陆续来到天河南街社工服务站集合。彼时,会出现两位年过七旬的初老志愿者,一位正在细心清点着每一份餐,另一位则耐心叮嘱其他志愿者今天送餐时特别要注意的事项。这两位老人就是广州“妈妈私房菜”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曾健华和李笑梅,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为“华哥”“梅姐”。他们是夫妻,是最有默契的“银发搭档”。14年间,这对“银发搭档”带领“妈妈私房菜”志愿服务队,为60位高龄独居老人送去超4000次的温暖。

2008年,李笑梅考取了居家养老服务证,在海珠区龙凤街居家养老服务部担任服务员,负责上门服务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越做越发现,这些老人的服务需求庞大。真正的转折在2013年。李笑梅在探访一位独居老人时,发现她因腿脚不便,电饭煲里的米已煮糊。她赶紧回家炖了碗鸡汤,看着老人颤抖着喝完,下定决心要将送餐这件事坚持下去。同年3月,“妈妈私房菜”项目正式启动。

李笑梅还是一名低保户,最初的艰辛超乎想象,她和华哥省吃俭用,自掏腰包给社区老人看病买菜,每周五在自家不足5平方米的厨房烹制餐食。为让无牙老人吃得下,鱼肉要剔骨,青菜需剪碎。后来她开始慢慢学习如何提升餐食的营养,针对不同老人的身体情况定制菜单。一位老人在喝完梅姐炖的椰子鸡汤后激动地说“三年了,没有喝过这样好的靓汤,”李笑梅回忆。

  患病独居老人多次忘关煤气 梅姐为他买配送餐

每周五的送餐,远不止一顿饭。“妈妈私房菜”的志愿者会陪老人聊天、打扫、理发、剪指甲,甚至协助就医、临终关怀。曾有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独居老人多次忘关煤气,险些引发火灾。梅姐主动联系街道、社工、物业一起商量,决定切断家里燃气,自费为他订购配送餐,并轮流上门检查;还有一次在天河石牌村,有队员在探访中发现一对因卧床三年无法起身行走的老夫妻,房间堆满秽物,儿子束手无策。于是团队连续三周上门清理,换尿布、擦身、理发,最后用轮椅推老人到客厅,他的儿子非常感动,连忙道谢“没想到你们志愿者还可以为老人做这些。”

每年元旦、春节、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妈妈私房菜”志愿服务队都会组织志愿者陪伴老人欢聚一起度过节日,还会定期组织长者生日会。最近刘婆婆病情严重入院治疗,华哥和梅姐先后多次组织志愿者到医院探病,还带上他们自己炖的花胶鸡汤,老人热泪满腔,紧握住他们的手激动地对病房和医生们说:“有你们真好!广州处处有好人。”

在华哥和梅姐的影响带动下,“妈妈私房菜”的志愿服务队也由最初的2人,扩展到现在的100多人,群体也由初老志愿者扩大到全年龄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