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到来,广西进入了一个欢乐的海洋,美妙假期开始了!
现在说到广西,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螺蛳粉。没办法,螺蛳粉的味道已经“臭”遍天下,少有人能抵挡住那一份又酸又“臭”又美味的美食诱惑。
再往前,一说到广西,人们想到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首《我想去桂林》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谁不想“有钱有时间”的时候,到桂林领略一下桂林之美呢?
那再往前推呢?很多人提到广西,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旋律,然后不由自主地跟这唱和“嘿撩撩咯”,没错,那就是“唱山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条件反射,都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壮乡歌仙”刘三姐。
由于老电影《刘三姐》传唱广西特色的山歌,使得“广西人会唱山歌”广为人知,所以,在很多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广西人都是会唱山歌的。所以,很多在外省区的广西人,一旦介绍自己是广西人的时候,对方都会多问上一句:“你会唱山歌吗?”
就像威记,每次说自己来自广西的时候,都会被问到,威记只有......了。
其实,电影版的《刘三姐》只是有关刘三姐故事的一个版本而已。
她出生在宜州,和阿牛哥相爱,跟地主老财斗山歌发生在桂林,羽化成仙升天却是在柳州。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说法。
简单来说,刘三姐的故事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基础。很多地方都有其不同的历史版本。这都是在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总的来说都是人们为了表达对美好的向往而衍生出来的。比如广西罗城的“三姐望乡石”,广东阳春的“三妹山”,广东阳江的六月“跳禾楼”山歌表演等等,无一不跟刘三姐息息相关。
还有,刘三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有诸多版本,就连她是哪里人,是不是姓刘,和财主莫有财的恩怨都有别的说法。这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不管如何,只是证明了一点,“刘三姐”在广西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签的。
并且,把刘三姐和“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跟“唱山歌”强关联。成为广西文旅项目的一个重要标签,并且申请为一个公共假日,表面看是广西为了发展假日经济,但实际上这足以说明刘三姐的影响力!
刘三姐故事的发生和流传,其实从核心来说,是古代的广西穷苦大众为了反压迫,追求美好生活,从而把地方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都聚焦和编排到一个人和事中,继而而渐渐形成的故事。
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和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
那个时候,唐朝廷对广西实行的是“羁縻制度”,简单点来说,就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有统治权,但是具体地方事务还是由当地的头人或者首领等家族式进行管理。这也算是最早的“自治制度”吧。
“羁縻制度”,简单来说就是“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羁”,是马络头的意思,就是罩马嘴的东西,“縻”是牛缰绳。
唐王朝把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头人比作“羁”和“縻”,唐朝廷就是控制“羁縻”的人。
唐朝代表的汉文化,在和广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交流时候,渐渐就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生理解,影响、融合和传播了。就这样,广西的“山歌文化”开始渐渐出现在史料中。
在这些唐朝官员和中原的人们来到广西后,发现本地的女子都能唱,而在当时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态度都是有些高人一等的感觉,他们也是需要记录民风民俗民情等上报朝廷,或者作为每年述职的材料以上报的。
于是,在史料中就出现了“獠山的妹子会唱山歌”这样的记载。这个“獠”有蔑称之意,因为那时候的广西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没有什么百家姓之类的,在奏章之类文件中,都是统一用“獠人”作替,带反犬旁,意思是没有开化之人。
在广西的地方志中,常见这个字,代表的是年轻的未婚女子
在广西的民族语言中,年轻的女子称之为女太(这是一个字,电脑打不出来),所以,这些会唱歌的獠家女子,就被统一记录为“獠山女太”。
后来,随着这“獠山的妹子会唱山歌”流传开来,为了体现尊重,自然是不能用“獠山女太”这样的带有蔑视的字眼来宣传,因为这不利于团结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于是,汉文化就开始用谐音来替代,于是“刘三姐”这称呼出现了。
随着“刘三姐”的进一步流传,于是刘三姐姓刘,刘三姐排行老三,深入人心,并渐渐成为了一个人。也就是大家现在熟悉的“刘三姐”。这背后,是广西壮族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见证和缩影!
三月三已经到来,尽情嗨翻吧!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