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亚的国际局势有点像坐过山车,起伏不定,尤其是中日关系,总是让人捏把汗。

历史遗留的恩怨、领土争端,再加上大国之间的博弈,让这两个邻国的关系时不时就紧绷起来。

而“日本是下一个乌克兰”这种说法,更是把紧张气氛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特别是日本前自卫队少将矢野义昭曾经放话,说中国会在2025年4月攻打日本,这话一出,网上炸开了锅。

大家都在问:这事儿靠谱吗?日本真会步乌克兰的后尘吗?

矢野义昭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退役少将,妥妥的军方背景。退役后,他也没闲着,经常以军事评论员的身份在媒体上露面,写文章、接受采访,挺活跃的一个人。

他曾发表了一篇题为“解放军2025年对日奇袭攻占冲绳”的文章,里面提到中国可能会在2025年4月对日本动手。

这篇文章当时在日本引发了不少讨论,也传到了我国,很多人觉得这说法有点危言耸听。

当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列时,海军实力蹭蹭上涨,周边国家都开始有点坐不住了。

同年,日本政府搞了个大动作,宣布“购买”钓鱼岛,这直接把中日关系推到了冰点。

我国反应很激烈,民间抗议不断,官方也频频表态,强调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两国船只在钓鱼岛附近对峙,气氛紧张得像要擦枪走火。

矢野义昭就是在这么个背景下抛出了他的预言,他在文章里分析说,中国海军实力在快速提升,尤其是航母的下水,让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控制力大增。

而日本这边呢,虽然有自卫队,但总体军事实力跟中国比有差距,再加上钓鱼岛的争端迟迟没解决,他觉得中日之间迟早得有一场冲突。

他还设想了一个具体的场景:2025年春天,中东那边因为以色列和伊朗打起来,美国忙着调兵去支援,把驻日美军抽走,日本防御空虚。

中国抓住机会,集结海军舰队,出动上百架战机,对日本九州以西发动突然袭击,最后占领冲绳。

这想法听起来挺大胆,但也不是完全没根据。当时中国的军事预算年年增加,海军发展势头很猛,日本确实感受到了压力。

要搞清楚日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得先看看中日关系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两国是近邻,历史渊源深得很,从古代的海上贸易到近代的战争,再到现在的经济合作,关系复杂得像一团麻。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里最扎眼的一个疙瘩,这地方不大,但位置关键,附近海域资源丰富,谁都想要。

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历史证据一堆;日本则说,19世纪末就把它划进去了,二战后美国把冲绳连同钓鱼岛“还”给了日本,归属没争议。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让步。

2012年日本“买岛”那事儿,直接把矛盾点燃了。

我国这边,海警船开始常态化巡航钓鱼岛周边,日本也不甘示弱,出动海上自卫队护卫舰,两边船只经常在那儿对峙。虽然没真打起来,但这种针锋相对的架势,让人看着就觉得悬。

除了领土,中日之间还有历史问题。二战时日本侵略中国,留下的伤痛到现在都没完全愈合。

日本政府虽然多次道歉,但总有些举动让我国觉得不够诚意。

比如教科书淡化侵略历史、否认慰安妇问题,还有政要跑去参拜靖国神社,这些事儿在中国人眼里就是挑衅。



再往大了说,中日关系还掺杂着地缘政治的较量。

中国经济崛起,军事力量增强,自然想在东亚多点话语权。

日本呢,跟美国绑在一起,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一环。中国看日本,觉得它是美国在亚洲的“代理人”;日本看中国,担心被挤压生存空间。

这种互相猜忌的氛围,让两国关系变得更敏感。

“日本是下一个乌克兰”这说法,主要是拿日本跟乌克兰的地缘处境做对比。

乌克兰夹在俄罗斯和欧盟之间,位置尴尬,2014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东部又打得不可开交,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日本处在中美之间,也有点像棋盘上的关键一子。那这两者到底像不像呢?

乌克兰挨着俄罗斯,日本挨着我国,都跟一个强大的邻国关系紧张。乌克兰有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问题,日本有钓鱼岛的争端,都是领土纠纷引发的危机。

再者,两国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乌克兰靠西方支持对抗俄罗斯,日本靠美日同盟牵制中国,这种外部力量的介入,让局势更复杂。

还有一点,乌克兰危机前,国内经济和政治都不稳定,日本虽然经济发达,但人口老龄化、国债高企,内部也有隐患。

如果真遇到外部压力,能不能扛得住是个问题。

不过,细看又有很多不一样。乌克兰经济实力弱,军事上没法跟俄罗斯比,国际地位也有限。

日本却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科技实力强,自卫队虽然叫“自卫”,但装备和训练都不差。

更关键的是,美日同盟比乌克兰跟西方的关系靠谱多了。美国在日本驻军好几万,真打起来不可能袖手旁观,而乌克兰连北约成员都不是,西方支援也就是喊喊口号、送点武器。

乌克兰跟俄罗斯的经济往来虽然不少,但远没到离不开的程度。

中日就不一样了,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一年几千亿美元。真开战,经济损失谁都吃不消,这是个天然的刹车阀。

最后,中国跟俄罗斯的外交风格也不一样。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出手果断,我国则一直强调和平解决争端,真要对日本动手,政治和经济代价都太大,不像是会随便干的事儿。

2012年之后,中日关系确实经历了一段低谷,但慢慢地也缓过来了。

2014年,两国领导人在APEC会议上见了面,算是破冰。

2018年,领导人互访,关系进一步回暖。到2024年,中日贸易额突破1万亿人民币,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

安全方面,两国也没闲着,2019年防务部门高层会谈,2020年在东海问题上签了临时协议,渔船能在争议海域和平作业,避免了擦枪走火。

国际上,中日也有不少共同利益。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两国有合作的空间。这些都说明,中日关系虽然有矛盾,但总体是可控的,没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从现在看,中日两国经济绑得太紧,打起来谁都讨不了好。我国一直强调要和平发展,没必要主动挑事儿。日本有美国撑腰,自身实力也不弱,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

但话说回来,风险也不是完全没有。钓鱼岛问题没彻底解决,历史问题还时不时冒出来,再加上中美博弈的背景,中日关系总有点不踏实。要是哪天真因为误判或者意外擦枪走火,后果也不好说。

未来咋走,关键看双方咋处理。加强对话,把分歧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是最现实的办法。

中日合作的空间其实挺大,比如经济上互补性强,国际事务上也有共同目标。只要别让小摩擦变成大冲突,和平还是能维持的。

参考资料



环球网2012-12-24《日前将领狂想解放军2025年对日奇袭攻占冲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