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3月28日发生7.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震源深度30公里。这是缅甸近百年来遭遇的最强地震。有专家形容地震“如同一把巨刀切入地球”,中国的云南、广西、贵州,泰国全境以及越南、老挝等地均有震感。截至3月30日中午,缅甸官方报告死亡人数达到1700人,另有3400人受伤,约300人失踪。这场灾难不仅考验着缅甸的国家韧性,更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当地救援工作目前不容乐观。强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道路、桥梁、机场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遭受大面积毁损,医疗用品严重短缺。从灾区前方传回的画面令人揪心,尚有相当数量的灾民被掩埋在废墟下。由于缺乏机械设备,人们甚至徒手搬钢筋水泥救人。随着救灾进入“黄金72小时”的最后阶段,来自国际社会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可以说分秒必争、刻不容缓。

缅甸呼吁的国际援助已得到多方响应。联合国宣布拨款500万美元启动救援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已准备向缅甸提供医疗物资。中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印度等国迅速向灾区调派救援人员和物资,欧盟、爱尔兰、韩国、新西兰等组织和国家宣布将提供援助,美国也表达了援助意愿。然而,考虑到灾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当地薄弱的基础设施,当前救援力量与灾区需求仍有差距,挽救生命的努力应高于一切。

灾难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向缅甸伸出援手。习近平主席向缅方致慰问电,强调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在地震发生不到24小时内,中国已向缅甸派出数支救援队,并宣布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多颗中国国产商业卫星拍摄灾区现场画面,用遥感技术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中缅边境各口岸迅速启动震后应急通关机制,24小时值班,开辟“绿色通道”。跨境的快速反应,离不开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积累的互联互通成果和区域防灾合作经验,成为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生动注脚。3月30日清晨,中国救援队已在内比都的废墟下救出第一位幸存者。中国社会对缅甸灾情感同身受,相关信息这几天占据了各大新闻网站的重要位置,中国网民给缅甸民众祝福鼓劲的留言“刷屏”,“命运与共”这个词在这一刻再一次具象化。

国际上也有少数杂音,以“关注灾情”的名义搅地缘政治浑水。个别媒体在讨论国际对缅甸的援助时,将焦点扭曲为“借机扩大影响力”。这种对救灾行为的失焦,实际上是以泛政治化和意识形态视角歪曲他国人道主义善举。这些杂音既无视缅甸民众的迫切需求,也与国际社会的主流呼声背道而驰。中国坚持同周边国家“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种坚实的关系在大风大浪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依托的是命运共同体的血脉相连。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的时刻,自然灾害以最残酷的方式提醒人类:灾难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命运共同体。像缅甸地震这样的巨大灾难,考验的不仅仅是缅甸一国的应急救灾能力,还有整个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协作水平。面对灾难,每一个国家都不应是孤岛,每一份力量都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紧密合作,共同抵御风险,才能有效缓解灾难带来的冲击,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地震对缅甸造成了严重破坏,今后的重建工作也任重道远。中方已经表示,将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等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开展人道主义援助及灾后重建,帮助缅甸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强震之威可以移山填海,但它摧不垮人类守望相助的信念。我们呼吁相关国家超越政治分歧、摒弃成见,进一步加大对灾区的援助力度,把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接力”延续下去。我们将坚定地与国际社会一起,支持缅甸走出震灾的阴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