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里,“国礼”是个重要的东西,可以代表国家的形象,体现彼此的外交地位。在大部分国家,收到的国礼都会有专门的博物馆或者展览室,足见国礼的特殊性。

赠送国礼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可能会影响两国的外交关系。当年尼克松访华,赠送的陶瓷天鹅羽毛折断,让尼克松一阵紧张,怕中方觉得美国不庄重。

在20多年后,中国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1995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访问智利,带的国礼居然坏了。这一尴尬情况让中国代表团紧张,好在李肇星用一番妙语化解尴尬,让智利外长露出笑容。



90年代的中国外部环境复杂,和美国的关系磕磕碰碰,和西方的关系若即若离。

这一时期,李肇星先后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大使、国家外长等职,访问过很多国家,解决过很多麻烦。

在中国外交界,李肇星是后辈敬仰的人物。他不仅在工作中展现了出众的能力,还专注对年轻人的培养,可以说桃李遍天下。

那么,1995年访问智利,李肇星遇到了什么意外?他是如何化解的?在李肇星身上,又有着哪些传奇呢?



【一】
李肇星:北大走出的妙语外交家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事业基本是平地起高楼,很多外交官都不是外交学院毕业,而是从其他地方选拔而来。全国大学里的语言专业,都是外交人才的摇篮。

外长李肇星,就是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

李肇星出生在1940年,是山东胶南人,他儿时家境贫困,在亲戚的帮衬下长大。

在贫困的乡村,读书是个难事儿,李肇星的家庭曾多次让他辍学。但李肇星的成绩一直很优秀,老师坚持让他读书,他最终读到了高中。

19岁那年,李肇星参加考试,被北京大学录取。李肇星想着去北大读书,然后当个老师,造福家乡。

当时他报的是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可惜分数最终不够,他被北大的西班牙语专业录取,硬着头皮啃下了这个陌生的语言。



幸运的是,李肇星大学还没毕业,就被外交部选走。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外语界,一大半人都在学俄语,外交部只能把小语种学生打包选走,作为预备人才。

在那之后,李肇星先后在北大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外交部。

1970年,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前往远方的非洲肯尼亚大使馆工作。

由此开始,李肇星在非洲奉献了7年的青春,他辗转多个国家的大使馆,在我国和非洲的友好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工作期间,李肇星阅读、学习从未间断,写作成为他的爱好,也帮助了他的工作。

多年的学习,让李肇星的演讲稿文采飞扬,受到上司认可,他的脱口演讲也妙语连珠,备受好评。所以外交部决定把李肇星调回北京,担任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



那是80年代末期,中国和美国在蜜月期,中国加速拥抱西方世界,李肇星成为中国外交的代言人。

李肇星中文、英文、西班牙文都融会贯通,对各种记者的提问照单全收,且能幽默应对不友好的发难。

当时外界曾对中国领导人的身体情况很关心,有小道消息说小平同志长期住院。李肇星对这种问题的回应是:“小平同志身体硬朗,这些报道是捕风捉影。”

外国记者追问:“小平同志是不是住院了?”

李肇星回应:“您的身体也很硬朗,下班后会去医院睡觉吗?”这番回答让现场响起笑声,外国记者也知趣闭嘴。

至1993年,李肇星成为外交部副部长,彼时中国正在国际上施展影响力,李肇星多次带团出访。



【二】
“马踏飞燕”断裂,李肇星妙语解困

1995年,李肇星带访问团前往智利,谁想刚一落地,访问团就发现了问题。

中国和智利的关系本比较亲密,1970年就建交了。但后来因为复杂的国际关系,智利国内政治动荡,且出现军政府独裁,所以后来两国来往不多。

1990年,中国国家主席访问智利,2年后智利总统艾尔文回访,两国的外交才恢复正常。

随着中国和智利的合作增多,主要是围绕农业,两国外交部联络密切,1995年李肇星出访,也是带着扩大合作的目的。

彼时,中方专门带了一份“国礼”——一个青铜制造的“马踏飞燕”仿制品,放在专用的礼盒之中。

这个“国礼”有深意,因为中国和智利距离遥远,中方想用这匹腾云的马,象征中方不远万里来交友的决心。



李肇星带着访问团从中国出发直达智利,结果下飞机一看,“马踏飞燕”变成了“瘸马”。原来是飞机在路上的气流颠簸,以及金属铸造时的质量疏忽,马踏飞燕的“马腿”断裂了。

见此,访问团成员都比较紧张,因为智利副外长带着人员已经在接机,中方没有换礼物的机会。

当双方会谈结束,李肇星拿出礼物的时候,现场的气氛陡然严肃起来。

但是李肇星显得很放松,他拿起断掉的“马踏飞燕”,说道:

“这个礼物是2000年前中国先人设计的,这匹马腾云驾雾,能去很远的地方。但祖先也没想到,今天我们会带着它来万里之外交朋友。所以这匹马的脚没有设计得更结实一些,请智利朋友见谅。”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智利副外长握住李肇星的手,也露出了笑容。

“马踏飞燕”后来作为国礼收藏在智利的外交部,这份友情一直被双方铭记着。次年朱总理访问智利,开启了中智关系的新篇章,这其中李肇星的功劳不可磨灭。



1998年,李肇星调任中国驻美国大使,这是他在90年代初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后,第二次来到美国任职。

中美关系当时正面临考验,90年代初,中美相继爆发“银河号”事件,以及96年震动世界的台海危机,两国关系一度到达冰点。

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改变,在国际和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国际上对中国有敌意,国内也有声音主张对美强硬。

所以,驻美大使成为烫手山芋,李肇星肩上的责任很重。

当年,又恰逢中国正在就加入WTO和美国谈判,朱总理给李肇星的任务就是推动谈判。没想到上任第二年,欧洲就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中美关系的大事。



【三】
让克林顿道歉,李肇星寸步不让

1999年5月7日,在战火中的南联盟传来噩耗,美国飞机在当天凌晨的轰炸中,“误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三名中方人员死亡。

在国际法中,一国大使馆就是该国的领土,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就是对中国的挑衅。

彼时中美关系可以说掉到了冰点,虽然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来中国驻美大使馆“道歉”,但李肇星并不接受。



按照中央的指示,中方需要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道歉,而且是书面的。这个要求让奥尔布赖特吃惊,也让美国记者觉得不容易。

李肇星慷慨陈词,他说美国手上欠着中国的血债,全中国人民在看着,全世界也在看着。这件事是美方的全部责任,无论是不是误炸,美国要给个交代。

奥尔布赖特曾为此协调说,能否让一个高级议员访问团来大使馆,总统签字就免了,但李肇星还是不接受。

在他的坚持下,直到5月中旬,克林顿终于服软了。他最终在白宫内,接受了李肇星递上来的吊唁簿,在上面签字。

除了签字,克林顿再次口头表示了抱歉,当时的照片传回国内,国人虽不能说扬眉吐气,但也大为振奋。



在数年的驻美大使任上,李肇星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在中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他多次表示:“中美之间是合作大于对抗的,彼此都需要对方的帮助。”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同年,李肇星结束大使的任期,回国担任外交部书记、部长。

这期间,李肇星注重培养人才,从外交学院、外语学院选拔一批年轻人重点培养,为外交事业添砖加瓦。

同时,李肇星在各种外交活动里依然展现活力,用各种幽默回答解决复杂,甚至难堪的问题。

当年中国的出口,以低价值的轻工产品为主,换来外汇购买海外的电子产品和大型载具。但在中国大量购买美国的波音客机时,媒体却曝出,这些客机上有些装着窃听设备。



在记者会上,有外国记者问李肇星对此怎么看,李肇星回答:“中国人购买飞机,是花了大力气,花了大价钱的,但我们也并不希望美国额外送什么东西。”

这番话,让一桩严肃的窃听事件变得轻描淡写,把这个问题从台面上的国际丑闻,拉回了中美的外交纠纷。

李肇星的外交风格,除了幽默之外,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坦诚。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知无不言,让记者们不会吃闭门羹,但他也不会“多言”,不会毫无保留。

根据李肇星回忆录解释,这种说话的风格,是自己请教北大名师季羡林时学到的。

李肇星一向敬仰季羡林,80年代末担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时,他曾去请教季羡林该怎么自处。季羡林教他一个窍门:“不撒谎,但真话不全说。”

这个说话方式,尊重对方,保护自己,堪称两全其美之策。李肇星不仅自己坚持,还教给身边人和手下。

2008年,李肇星从外交部长任上退休,开始潜心写作,并专注培养外交人才。

在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外交人努力下,中国外交事业人才辈出,在国际上为中国崛起提供巨大助力。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李肇星,外交与人生》,刘歌

2.《李肇星的幽默与机智》,张达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