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进入第四年。

这场曾被西方标榜为“民主与专制对抗”的冲突,正逐渐撕下意识形态的面具,暴露出赤裸裸的强权博弈本质。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频繁互动,以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步步退让,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美俄正以“和平协议”为名,联手分割乌克兰的领土与资源。

这场“分赃”不仅让乌克兰陷入主权沦丧的深渊,更标志着国际秩序向“弱肉强食”逻辑的全面倒退。


从“调停者”到“分赃者”:美国的战略转向

2024年特朗普第二次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其对俄乌冲突的立场便与前任政府截然不同。

特朗普政府一边暂停对乌军事援助,一边施压泽连斯基接受“和平协议”,甚至威胁“若不妥协,泽连斯基可能不会存在很长时间”。

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是特朗普将外交政策彻底“经济化”的战略:美国不再追求“击败俄罗斯”,而是以乌克兰为筹码,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真正的目标是东大。

早在3月17日,特朗普就公开表示,他与普京已就“分割特定资产”达成一致,并强调“俄乌冲突有望结束”。

这里的“资产”,既包括乌克兰东部的稀土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涉及黑海港口收益的控制权。

例如,特朗普政府提出将乌克兰港口年出口额(约410亿美元)的部分收益注入美方控制的基金,直接攫取乌克兰经济命脉。

与此同时,俄方则明确要求保留其实际控制的乌克兰领土,包括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并推动国际社会承认这些地区的“合法性”。


俄罗斯的“土地掠夺”与美国的“资源收割”

在这场“瓜分盛宴”中,美俄分工明确,俄罗斯吞并土地,美国收割资源。

普京自战争初期便宣称要“恢复俄罗斯历史边界”,如今这一目标已通过战场上的实际控制逐步实现。

而特朗普则以“债务偿还”为名,逼迫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将稀土、锂、钴等战略资源纳入美国资本掌控。

更讽刺的是,美国甚至试图通过联合国推动克里米亚“合法化”。

这一举动彻底颠覆了美国过去十年对俄制裁的“道义立场”,暴露出其“利益优先”的本质。

而乌克兰的国有企业拍卖、核电站运营权转让等“战后重建”计划,实则是对其经济主权的二次掠夺。

正如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所言:“美俄坐在谈判桌上,乌克兰是桌上的菜。”


泽连斯基的绝境:从“英雄”到“傀儡”

泽连斯基的处境,正是乌克兰国家命运的缩影。

三年前,他被西方塑造成“抵抗侵略的民主斗士”;如今,他却在美俄夹击下沦为“签字工具”。

2025年3月,特朗普暂停对乌军援后,泽连斯基被迫改口称“随时准备在特朗普领导下实现和平”,甚至补上了此前被特朗普诟病的“感谢”。

这种屈辱性妥协的背后,是乌克兰军队因武器断供而濒临崩溃的现实——若无美国援助,乌军美制武器将在6个月内耗尽。

更致命的是,美国已开始为“后泽连斯基时代”布局。

3月24日,美俄代表在沙特密谈“分割乌克兰土地”的协议,而泽连斯基仅被允许在“另一个房间等待通知”。

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更直言,乌克兰内部已“达成共识”将举行总统选举,泽连斯基的政治生命进入倒计时。


国际秩序崩塌与“新战国时代”

美俄联手瓜分乌克兰,不仅是对主权原则的践踏,更是二战后国际秩序崩塌的标志性事件。

特朗普政府抛弃多边主义,转而与俄罗斯媾和,标志着美国从“全球警察”退化为“利益投机者”。

这种转向刺激了其他国家的野心:罗马尼亚政党索要历史领土,波兰觊觎乌克兰西部,欧盟则试图分一杯资源羹。

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格局加速重构。

美元霸权因美国战略收缩而松动,黄金和区域货币地位上升;多边体系瓦解,双边协议成为主流。

而美国刻意纵容俄罗斯的“好战性”,实则为在亚欧大陆制造持续动荡,牵制东方大国的崛起,毕竟,一个被战争拖住的俄罗斯和欧洲,更符合美国“离岸制衡”的战略需求。

乌克兰的遭遇,是21世纪“新殖民主义”的鲜活案例。

当大国以“和平”之名行掠夺之实,小国的命运便只剩下被瓜分与遗忘。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划定势力范围,埋下冷战伏笔;80年后的今天,美俄的“新雅尔塔时刻”再次将小国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

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分赃”更加赤裸,而乌克兰的鲜血,仍未流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