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乌克兰国防部的一则声明引发国际关注:该国正式成立太空政策办公室,宣布将加速推进军事太空计划,目标在5年内“赶上美国”,并通过太空技术“让俄罗斯无处遁形”。这一雄心勃勃的宣言背后,是乌克兰在俄乌冲突中积累的太空技术经验,以及西方盟友的支持。然而,面对技术壁垒、经济困境与地缘政治博弈,乌克兰的“太空跃进”能否实现?
冲突催生的“太空觉醒”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对太空技术的依赖远超外界想象。从星链(Starlink)卫星网络支撑前线通信,到无人机与卫星协同打击俄军目标,太空能力成为乌军抵抗的关键。乌国防部副部长卡特里娜·车尔诺戈连科直言:“三年冲突让我们意识到,没有自主的太空能力,就没有真正的国家安全。”这一认知推动乌克兰从“被动使用者”转向“主动建设者”。新成立的太空政策办公室被赋予双重任务:整合私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同时筹建独立的太空部队,计划2030年前建成覆盖全国的卫星监控与防空预警系统。
然而,乌克兰的太空蓝图并非全盘自主。其核心依赖西方技术输血——星链系统在冲突中已证明价值,但美国近期以“切断服务”施压乌克兰开放关键矿产资源开采权的传闻,暴露出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即便乌方宣称将研发国产卫星,其火箭发射能力、卫星制造产业链仍处于空白,短期内仍需依靠欧美商业公司或政府项目搭载载荷。
技术追赶的“不可能三角”
乌克兰提出的“5年赶超美国”目标,从技术层面看近乎天方夜谭。美国太空军自2019年成立后,已形成涵盖卫星侦察、电子战、轨道攻防的完整体系,年预算超300亿美元,并主导着全球80%以上的商业航天发射。反观乌克兰,其航天工业基础仍停留在苏联时代遗留的碎片化产能。尽管冲突中通过改装商用无人机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太空领域的高门槛远非游击式创新所能突破。
以卫星系统为例,美国“锁眼”系列侦察卫星分辨率可达10厘米级,而乌克兰当前使用的民用卫星数据精度仅米级,且依赖第三方采购。若要实现对俄罗斯全境的高频监控,至少需部署数十颗高性能卫星组成的星座,这需要至少百亿美元级投入,远超乌克兰全年军费预算(2025年约为450亿美元)。此外,火箭发射能力更是致命短板:全球仅有中美俄欧掌握重型火箭技术,乌克兰连小型运载火箭的试验记录都寥寥无几。
更严峻的是人才流失。乌克兰曾是苏联航天工业重镇,但独立后人才大量外流,仅2022-2025年间就有超过2000名工程师赴欧美工作。重建本土航天团队需要至少十年周期,而乌克兰最缺的正是时间。
地缘博弈中的“太空棋子”
乌克兰的太空雄心,本质上是西方与俄罗斯角力的延伸。美国及其盟友乐见乌克兰成为牵制俄罗斯的“太空前哨”,但支持力度受制于战略优先级。例如,美国太空军虽与乌方开展技术合作,但其核心资源仍投向“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及对华太空竞争。欧洲航天局(ESA)虽承诺提供部分卫星数据支持,但成员国对是否武装乌克兰太空部队分歧严重。
俄罗斯的反制则更为直接。俄空天军已部署“树冠”反卫星激光系统,并多次演练电子干扰星链信号。若乌克兰试图部署攻击性太空武器(如反卫星导弹),很可能触发俄方“先发制人”打击,甚至招致北约与俄罗斯的正面冲突。此外,俄乌冲突的消耗战模式持续挤压乌克兰财政,使其难以兼顾前线作战与长期太空投资。2025年3月,美国威胁暂停对乌援助以迫使基辅接受矿产开发协议,已暴露乌克兰经济命脉受制于人的脆弱性。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战力”
综合来看,乌克兰的太空计划更像一场“认知战”表演:对内提振士气,对外争取盟友信心。其宣称的“5年赶超美国”更多是政治口号,实际目标可能是通过有限合作(如参与北约太空监测网络)提升对俄侦察能力。例如,乌方正与SpaceX谈判定制化卫星服务,以强化对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的监控。这类“短平快”项目虽无法改变技术代差,却可在舆论场塑造“乌克兰科技崛起”的叙事。
然而,这种策略也暗藏风险。过度依赖西方可能使乌克兰沦为技术附庸,丧失战略自主性;而激进的太空军事化宣言可能刺激俄罗斯升级冲突。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所言:“即使经历核战争,地球仍比火星宜居。”对乌克兰而言,与其追逐遥不可及的“太空霸权”,不如优先解决地面生存危机——毕竟,没有稳定的领土与工业基础,任何太空梦想终将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