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30日,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会在钓鱼台召开,会议期间飞书制造行业总经理张棣接受了媒体采访,汽车总站网智驾编辑组整理如下:
大家好,我是飞书的张棣,负责大制造行业。飞书自 2019 年上线以来,服务了超 3 万家付费客户,仅汽车领域就覆盖了从主机厂到产业链的 700 多家客户,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小米、奇瑞等头部企业。我们与客户共同成长了三年以上,不仅在协同办公领域深耕,更在业务协同、提效降本等方面通过共创打造了诸多解决方案。
问答环节
问:早期感觉飞书更适合内容创意行业,能否分享它在汽车制造业的具体应用场景,最好举例说明?
张棣:早期飞书确实以文档、会议等办公功能为主,但服务制造业后,我们通过客户共创拓展了更多业务场景:
智能会议纪要提效:以小鹏汽车为例,其全员信提到飞书能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并通过系统分析会议内容的有效性 —— 比如识别待办事项、跟踪后续动作,从而评估会议质量和效率,解决企业 “无效会议” 痛点。
多维表格连接系统与人:汽车企业常面临生产系统孤岛问题(如 MES、SAP 等),飞书多维表格作为零代码平台,能打通系统数据与人员连接。例如,当生产管理系统出现缺料预警时,多维表格可通过自动化能力实时触达相关人员,避免人工截图、发 Excel 等低效操作,真正实现 “数据最后一公里” 的流动。
问:在 “软件定义汽车” 的转型中,飞书如何定位自身角色?
张棣:飞书正从早期的 “协同工具” 升级为 “效率平台”。在电动汽车研发端,传统燃油车的瀑布式研发流程已无法适应快速迭代需求,而飞书项目(飞书旗下工具)能帮助车企应对软件化带来的高频需求变化。例如,通过敏捷项目管理功能,研发团队可实时响应消费者反馈,实现快速迭代,这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软件定义的核心领域尤为重要。
问:飞书强调轻量化解决方案,但部分车企反馈系统整合反而增加跨部门沟通成本,如何平衡工具简化与流程重构的矛盾?
张棣:关键在于飞书的定位 —— 我们不是独立业务系统,而是整合系统的 “基座平台”。以供应链为例,很多车企老板难以快速获取核心供应商数据,因为数据分散在 ERP、采购系统等孤岛中。飞书通过开放平台和低代码能力,将现有系统数据整合呈现,比如快速搭建 “供应链 360” 界面,让管理层在手机端实时查看 Top3 供应商年度支出,并一键拉群部署任务,避免依赖人工汇总表格。我们的目标是让已有系统更好用,而非替代它们。
问:两个问题:一是飞书如何融入大模型,是否自研?二是企业数据上云的安全性如何保障?
张棣:大模型策略:飞书底层使用字节自研的 “豆包” 大模型,同时保持开放,支持接入第三方模型(如 DeepSeek),完全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选择。
数据安全:作为 SaaS 厂商,飞书已通过国际国内多项安全认证,且蔚来、小鹏等头部车企均采用我们的 SaaS 方案,其严苛的安全评估已验证了我们的能力。此外,飞书的合规框架能满足不同行业的数据本地化、权限管理等需求,让企业数据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流转。
问:能否举例说明飞书在 AI 场景的具体突破?
张棣:
当然。比如小鹏汽车通过飞书 AI 进行会议质检,提升会议管理效率;公牛集团在客服场景中,利用 AI 解析经销商的产品咨询问题,自动生成回答建议,仅需少量人工补充即可响应,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类似的场景已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链条落地,展现了 AI 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潜力。
今年 AI 热潮下,飞书始终秉持 “长期别低估,短期别高估” 的理念。B 端 AI 需求与 C 端不同,企业更关注如何解决内部场景化问题,这需要时间积累和深度共创。我们已与众多客户在 AI 领域展开探索,未来会持续推出更多贴合制造业需求的解决方案,也期待与行业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落地。
结束
本次对话聚焦飞书在汽车制造业的实践,展现了其从工具到平台的进化,以及通过技术创新破解行业痛点的决心。随着 AI 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飞书能否在更多场景实现突破,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