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对边走边吸烟的游烟族出手了”登上热搜。
3月中旬起,上海市在武康路、外滩、南京路步行街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推进室外“游烟”治理。上述8个地点都建立了室外吸烟区,以尽可能减少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
自2015年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施行10年,治理成效卓越。未来应如何进一步控烟?新京报记者对话北京控制吸烟协会原会长张建枢,他曾全程参与《条例》起草、调研等整个立法过程。他认为,《条例》施行十年来取得较好成效,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大家都很关注健康,那么控制吸烟的范围就应该再扩大一些,逐步走、稳步走。目前北京治理“游烟”、电子烟等议题,也应提上修法的议程。
学校门口和公交车站“游烟”如何管理?
新京报:上海近期推进“游烟”治理,北京“游烟”情况如何?
张建枢:《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在2015年实施,10年前北京立法的时候,其实也是借鉴了上海的做法。当时上海因为迎世博会,修改了室内的控制吸烟条例,上海施行以后,北京随后开始颁布、施行。
像其他很多城市一样,北京的“游烟”,也就是“游走的吸烟”,其实也存在,我刚才(3月29日晚)到故宫附近散步,有的人在前头吸烟,后面的人走不过去,也躲不开。这和室内吸烟相比,危害一点都不小。比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即便是在室外,也根本无处可躲。
3月29日下午,有人在汇琴购物中心2号门前抽烟。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新京报:《条例》第十条规定,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儿童福利机构等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场所室外区域禁止吸烟。此处的“室外区域”如何界定,如果放学时家长在学校大门外吸烟,是否违规?
张建枢:《条例》规定的是,比如景山公园、中山公园等地方,公园内有很多露天室外区域,在这些文保单位内的室外区域也是禁止吸烟的。
家长去接孩子放学,在学校门口吸烟,这的确是一个模糊地带,《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学校门口算学校的“室外区域”,这里不算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区域。而在学校里面的室外露天区域,是不允许吸烟的。
前年,有很多人投诉,称有的家长在接孩子放学的区域吸烟,因为有的学校在胡同里,烟雾也扩散不开,等孩子们出来的时候,实际上还是能闻到二手烟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跟学校、市教委、首都文明办联合发了一个倡议书,指出在学校周围接送孩子的地方,按照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以青少年为主的活动区域,室外也禁止吸烟。
新京报:在公交车站,如果人不多、乘客不需要排队,是否可以吸烟?
张建枢:《条例》有规定,个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在排队等候队伍中吸烟。所以车站的文明引导员也会维持秩序,他们看到有人吸烟,有责任进行劝阻,但是也不会有处罚。
假如一个公交站旁边没有文明引导员,也没有人排队,此时可不可以吸烟?这就比较模糊了,因为《条例》并没有规定公共汽车站这种露天的场站不能吸烟,只是说了在排队等候区禁止吸烟。不过,现在看来,这条规定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应该修改。
之前有一个国家曾经发生行走的人拿着烟头把孩子眼睛烫伤的事故,在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故以后,这个国家就绝对不允许在游走中吸烟了。
在室外设立吸烟区是否利大于弊?
新京报:其实一直有人呼吁,控烟相关的《条例》中,措施能否更加严格?
张建枢:控烟条例、法律等,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现实。比如过去我们会先解决温饱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等,而现在控烟的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我们认识到二手烟直接危害了其他人的健康。所以我们的理念也是随着社会进步在不断提升,大家都很关注健康,那么控制吸烟的范围就应该再扩大一些,逐步走、稳步走。
2015年我们在拟定《条例》的时候,也考虑到可否更严厉,半径10米内有人就不允许吸烟,但是另外一部分人给出了反对理由,就是考虑到了执行的可行性。他们认为,如果定了这条,却执行不了,可能会损害法律的尊严。半径10米,谁来测量?这在当时执行起来相对来说比较难一些。
制定法律的时候要考虑到现实性、可行性,但是现在随着时间推移,社会更加进步,法律确实也应该与时俱进。很多国家和城市都有研究统计,控烟做得好,有利于提升平均寿命,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切实的好处。
3月28日下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东门南侧入口附近,有市民在此吸烟。患儿和家长在此往来。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新京报:应不应该设置吸烟区?这到底是会鼓励人们吸烟,还是能更好地控制“游烟”?
张建枢:很多关注控烟问题的人,都提出这个问题。建吸烟区如果建得过多,确实是方便人们在固定的地点吸烟,更不容易打扰别人,但是某种程度上,方便的场所也是在鼓励、提醒他们去吸烟。
这次上海开展“游烟”防控倡议的8个游客聚集区,都设置了室外吸烟区,也有人提出吸烟区会鼓励人们去吸烟。所以吸烟区的建立一定要规范,不能特别多、特别醒目、特别豪华,一定要范围小,而且要控制数量,占地面积也要小,要避让人流和人群密集的地方。
3月29日下午,有人在首开·福茂购物中心南门外的吸烟区抽烟。此处紧邻商场出口、地铁站口,来往行人多。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新京报:在你看来,《条例》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张建枢:治理“游烟”、电子烟的问题现在应该也提到修改的议程上,另外,就是要规范吸烟区的建设。
新京报:有一些民众觉得,不是很在乎室外“游烟”,比如商场,让商场或者其他相关责任方去管理,会增加成本,不如自己去避开吸烟的人,避免吸二手烟,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张建枢:有的时候是避不开的,比方我刚才去的故宫附近,就是人比较多的地方,虽然在室外,但是烟根本就躲不开。如果一个人在前面走,都是一个方向,你只能在后边闻着烟味,实际上跟室内吸烟是一样的,二手烟对人的危害是没有多少之分的,只要闻了二手烟就有危害。
有的人可能不在乎“游烟”,可是有很多人很在乎,尤其是老人、孩子,以及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而且,烟头还有烫伤别人的危险。
记者/王景曦
编辑/张磊
校对/柳宝庆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