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30日,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会在钓鱼台召开,会议期间ADI中国区汽车业务市场总监陈晟围绕 ADI 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布局、市场策略及行业趋势展开分享,并就 ADAS 技术进展、本土化竞争、供应链挑战等热点问题与媒体深入交流。汽车总站网智驾编辑组整理如下:
ADI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我们的产品覆盖了整个信号链,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物理世界的信号(诸如声光电等等),当它需要进入到计算机里面去进行处理的时候,它本身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这样的转换过程需要一个非常高速、非常低延时、非常高带宽的能力,才能尽可能把真实的模拟信号变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并尽可能保留丰富的内容在里面,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就是我们这些产品的特征。
一、开场:从信号链到汽车全场景,ADI 的技术深耕
陈晟首先介绍了 ADI 的核心优势: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ADI 以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信号链产品著称,其 MEMS 技术曾首次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如今业务已覆盖汽车安全、绿色能源、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四大领域。
在绿色能源领域,ADI 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核心产品,直接影响整车能效与安全;智能座舱方面,音频 DSP 与汽车音频总线(A2B)技术助力降噪、声学系统等用户体验升级;ADAS 领域,GMSL 高速视频总线已成为摄像头数据传输的主流方案,支撑中央域控的海量数据交互。
针对软件定义汽车趋势,ADI 推出基于 10 兆以太网的 E2B 技术,目标是实现整车传感器无缝接入以太网,减少零部件数量并简化 OTA 升级。同时,ADI 正从单纯的半导体硬件向软件服务延伸,例如开发路噪消除等高级音频软件,推动传统设备的以太网化转型。
二、媒体问答:聚焦核心技术与行业挑战
问:ADI 在 ADAS 领域的产品进展如何?面对本土半导体企业的竞争,有哪些应对策略?
陈晟:ADI 的 GMSL 技术已发展至第三代,广泛应用于前视、后视、环视摄像头及 HUD、屏幕传输,市面上 “大概率” 可见搭载该技术的车型。中国市场对 L2 + 智驾的需求爆发,推动了 GMSL 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其稳定性和成熟度确保了信号传输的安全性 —— 这是自动驾驶功能可靠运行的基础。
关于本土竞争,我们始终以开放心态看待市场扩容。中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带来半导体需求激增(单车半导体价值从燃油车的 300-500 美元跃升至智能车的 2000 美元以上),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玩家创造了空间。ADI 的核心优势在于系统级优化:不仅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性能,更从整体方案设计上帮助客户降低成本,例如在智驾普及期平衡高性能与价格下探的需求。
问:是否会出现价格战?ADI 如何应对成本压力?
陈晟:市场快速扩大确实伴随成本优化需求,但单纯的价格竞争并非核心路径。ADI 的优势在于通过技术迭代实现系统级降本 —— 例如通过高速总线技术减少布线复杂度、提升集成度,或通过软件定义功能减少硬件依赖。这种 “性能与成本双优化” 的能力,正是我们受主机厂和 Tier 1 青睐的关键。
问:ADI 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布局如何?如何快速响应本土需求?
陈晟:ADI 在北京、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本地团队直接对接中国客户需求,加速产品迭代。例如针对中国市场特有的智能座舱交互、ADAS 传感器融合等需求,本土研发能更精准地匹配技术方案。快速反应和贴近用户,是我们本土化布局的核心目标。
问:智驾普及可能引发关键芯片短缺,ADI 如何应对供应链挑战?
陈晟:半导体产能建设周期较长,但面对 2025 年智驾元年的机遇,ADI 过去半年在供应链弹性管理上成效显著。我们通过与代工厂深度协作、优化产能分配、提前布局关键物料等措施,尽力保障供应稳定,避免因供应链问题影响行业发展。
三、现阶段重点业务与未来方向
陈晟透露,当前 ADI 在智能座舱领域进展突出,除硬件外,车外报警声合成、车内音浪调节等音频软件已实现量产,后续将结合 E2B 技术推动更多传统设备接入以太网。未来,ADI 计划在软件定义汽车框架下,持续整合硬件与软件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此次交流中,陈晟多次强调 ADI 的 “工程师文化” 与技术创新基因,在本土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该公司正通过从硬件到软件、从单一产品到系统优化的多维布局,巩固其在汽车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