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百家讲坛》,那可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捧红了不少学术大咖。
王立群、周汝昌、阎崇年,还有咱们今天要说的主角——易中天。
这些人各有特色,但如果论起知名度,易中天绝对是顶尖中的顶尖。
现在他已经78岁了,但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几年前,他被厦门大学返聘,担任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虽然身体看起来有些瘦弱,但精神状态依然很足。
易中天出生在湖南长沙,家境不错,属于书香世家。
他的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小时候的他在书堆里长大,自然而然地爱上了阅读。
不过,他并不是那种天生聪慧的神童,就是一个普通爱读书的孩子。
6岁那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了武汉,从此他在江城安了家。
高中毕业后,赶上特殊时期,大学梦暂时搁置,他和一群年轻人去了新疆支教。
环境非常艰苦,但易中天靠着书籍坚持了下来。
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晚上他都会捧着古典文献研读,并且认真做笔记。
十年的新疆生活,锻炼了他的毅力,也加深了他对学问的理解。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易中天抓住机会,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毕业后留校任教,生活总算稳定下来。
后来他又调到厦门大学,为什么选择厦大?他说那儿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住起来很舒服。
背后还有一个小趣事——他在武汉大学教书时,可是很多女生心中的偶像。
有一次上课,一个插班生悄悄告诉他,当年班上不少女生暗恋他,还给他递过纸条。
不知道他在厦大的课堂上,是否继续扮演“万人迷”的角色。
真正让他在全国走红的,是2005年登上《百家讲坛》。
他讲解三国故事,生动有趣又不失深度,观众听得入迷。
那时候,他一下子成了“学术超男”,书卖得满大街都是,粉丝为了买书能排几条街。
有人批评他把历史讲得太通俗,不够严谨,但他完全不在意这些评价,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书、讲课,把知识传递给更多普通人。
易中天的感情生活,和他的学术之路一样,低调而坚实。
他27岁那年在新疆认识了妻子李华,李华是新疆本地人,父母是普通工人,家庭条件一般。
易中天当时在乌鲁木齐的一所中学教书,两人通过一次笔会相识,之后慢慢走到一起。
1977年,30岁的他和28岁的李华结婚,第二年女儿易海贝出生。
李华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易中天考研究生时,她怀着孕还鼓励他去追逐梦想。
等他考上武大,她带着孩子在新疆等待,直到一家人终于在武汉团聚。
到了武汉,生活依然拮据,大学教授工资不高,一家三口挤在学校的小房子里。
李华靠着精打细算维持家庭,买不起衣服就自己缝制,荤菜都留给丈夫和女儿。
1992年易中天调到厦大,她二话不说收拾行李,跟着去了。
成名后,易中天的生活变得忙碌,电话响个不停,邀约接踵而来。
李华看到他忙不过来,主动帮他接电话、安排日程,让他能够安心写作和讲课。
外界对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但他始终没有变心,家里的大小事务都交给李华管理,自己赚的钱也全数上交。
外出活动时,他还喜欢带着李华,怕她在家里无聊。
这份感情,平淡却真诚,几十年来没有任何绯闻。
他的女儿易海贝小时候,易中天忙着教学研究,没太多时间陪伴,但他有一个妙招——写信。
女儿刚学会认字,他就开始给她写信,讲故事、谈人生。
易海贝把这些信当成珍宝,反复阅读,渐渐爱上了学习。
后来,她考上了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设计师,还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
据说现在身家过亿,事业有成,婚姻幸福美满。
易中天提起女儿,总是满脸自豪,说她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2015年,易中天从厦大退休,本以为可以过上悠闲的生活。
他也确实享受了一段慢节奏的日子,要么在家写书,要么陪着李华四处游玩,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可是这个老头儿天生闲不住,两年前,厦门大学觉得这么一位学术名人不能浪费,再次邀请他回来,任命他为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
现在的易中天78岁了,身体消瘦,让人看了心疼。
有人说他忙于学术忘了吃饭,有人说他年纪大了新陈代谢变慢,总之跟当年《百家讲坛》上那个意气风发的样子相比,确实瘦了不少。
不过他的精神状态依然很好,讲课时依旧幽默风趣,思维敏捷不输年轻人。
他自己倒是挺豁达,说瘦就瘦吧,反正还能工作,能教书,能写作,这就挺好。
要知道,易中天和雷军都是武汉大学毕业的校友。
2023年小米老板雷军向武汉大学捐赠了13个亿,创下校友捐款纪录。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盯着这些学术名人,看他们怎么回应。
易中天在一次采访中半开玩笑地说:“雷军捐了13亿,我深感惭愧,我连13块都没有。”
这话听起来很有趣,但也体现了他一贯的幽默和自嘲。
他还写了一首96字的四言诗,调侃自己捐不起大钱,没想到这首诗被校友看到后,有人直接向厦大捐赠了100万,说是受到他的启发。
这事儿传开后,网友们都很开心,说他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随便一首诗都能“吸金”。
易中天自己也很意外,笑着说:“看来我这个老头儿还是有点号召力的。”
从长沙少年到新疆知青,从大学教师到《百家讲坛》明星,再到如今78岁的“返聘院长”,他的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充满精彩。
他并不完美,有人说他讲历史太随意,有人说他性格倔强,但他就是这样一个按自己方式生活的人,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对学术的热情,对家庭的忠诚,以及那份挥之不去的幽默感,都让人觉得他特别真实。
身体虽然瘦了,但他的精神依然饱满,女儿的成功是他最大的欣慰,妻子的支持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