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浸大影业


本期嘉宾:

@黄肇邦香港纪录片导演。1986年生于香港,2010年毕业于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2013年拍摄首部纪录长片《子非鱼》获CNEX基金会资助,并拿下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2020年他与友人开设香港首间纪录片概念店:SINCE Concept Store。2024年新作《十方之地》历时五年拍摄,记录香港红磡日常,重思建设发展与「废物」的意涵。该片于鹿特丹国际影展首映,荣获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纪录片竞赛评审团奖。


2024年面世的纪录片《十方之地》是香港纪录片导演黄肇邦的最新作品,镜头对准香港红磡区,用镜头精准描绘红磡的拾荒者群体的日常生活,试图香港这座高度现代化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小人物及其生存状态。


香港小人物的生存图景,城市变迁的深刻反思。

《十方之地》的片名源自佛教的“十方”概念,象征着世界的各个方向。“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有很多大人物和小人物,但他们彼此不了解,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维持这个地方。我关注的是小人物和小事情,所以《十方之地》就是希望用这个概念,把我关心的小人物放在这个大世界里,呈现他们的位置。”提起片名的来源,黄肇邦导演这样解释。与此同时,“十方”在粤语中的发音与“拾荒”极为相似,影片中展示的拾荒者们也可令观者以小见大,以片区缩影感受整个香港的城市发展。


“对香港来说,水很重要。”

影片中多次出现水的意象,水不仅是香港这座城市的重要元素,也是影片叙事的一个重要隐喻。水象征着资源、金钱、忌讳等多种含义,与香港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影片开头和结尾的水与地的呼应,象征着香港这座城市的变迁与重生。水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破坏与不确定性。导演通过水的意象,暗示了香港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十方之地》采用了无旁白的叙事方式,这在纪录片中并不常见。黄肇邦导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自主感受影片中的故事,而不是通过旁白来引导观众的思考。与此同时,导演否认这是一部传统的观察式纪录片。

“我不知道怎样形容它,它有提出问题,同时需求观众的自身经验作出思考。影片的结构是经过心思设计的,每个部分都是回应下一个部分。它可能看起来有些分离,但背后是有原因的。我希望观众能通过这个方式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看一个故事。”



影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介绍红磡这个地方,中段讲述拾荒者的日常生活,结尾通过高空镜头俯瞰红磡,展示香港这座城市的变化。这种结构设计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影片的主题,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导演在影片中选择了隐身,观众几乎无法识别出谁站在摄影机背后。然而即使如此,导演相信他的作者性依然贯穿全片。谈及作者性对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性,导演认为:

“现在很多东西已经没有了立场和方式,很多影片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但我觉得创作需要有个性,《十方之地》没有旁白,但我的个性还是体现在影片中。我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我的处理方式,而不是完全客观的观察。”


“去尽力,去失败,不要去追求成功”。

提到纪录片创作的态度,导演黄肇邦认为失败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在不稳定的状态中,创作者才能清楚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创作经历与《十方之地》的成功,为新一代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纪录片创作不仅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拍作品是和你自己最有关系的,不是和别人。你一定要有感觉,才能做出让人有感觉的作品。你要去爱,去承受失败和痛苦,才能知道什么是情感。”


嘉宾:黄肇邦

策划:王思雨 李昕蔚 陈欣怡

记者:王思雨

撰稿:王思雨 段泽宇

图源豆瓣

浸大影业主理团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