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锅枨,也叫桥梁枨,是用于桌、椅类家具之下连接腿柱的横枨。它的名称源于其形状,中间向上高起,两头低,形似罗锅(北方通称罗锅子)。
罗锅枨是我国古代家具中经常出现的结构造型之一,从早期的直枨演变而来。在宋代,随着家具框架式结构成为主流,框架间的拉枨获得了发展和演变的空间,于是出现了拱形弯曲的罗锅枨。
元明时期,高拱罗锅枨已开始在家具中独立使用。但由于当时居室采光不足,家具常需一器多用或移动使用,高拱罗锅枨的力学强度难以满足需求,元末明初便出现了力学强度很好的顶牙式高拱罗锅枨。
在明代家具中,罗锅枨下移的情况较少,添加矮佬、卡子花的结构也尚未流行。下移的罗锅枨装饰性强且富于变化,但力学强度逊于顶牙罗锅枨。到了清代,罗锅枨广泛流行,并与仿竹、藤家具的劈料作、裹腿作等工艺造型相结合,形成了苏作明式硬木家具显著的风格。
罗锅枨的作用,一来可以辅助家具架构稳定,二来通过各种造型丰富家具的设计感。它特别注重线条美感与艺术感,其线条犹如河流、山峦,富有活力、流动力、感染力、生命力和表现力量之美。
在传世的明清硬木家具中,罗锅枨添加矮佬、卡子花的结构造型,其中不少被视为明作家具的经典。比如明式黄花梨顶牙罗锅枨方桌,就具有典型的明式家具风格,它承袭了中国木质建筑的形式,造型简练、线条流畅。还有黄花梨雕竹节纹方桌,其罗锅枨不加矮老,改成竹节纹卡子花造型,与其他部分相呼应,独具特色。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