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育与健康》教材装入孩子们的书包,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与每一位小学和初中学生“面对面”。自去年秋季学期,健康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这一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全面实行。
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探,新课标落地成效如何?结合前期跟踪观察和调研结果,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的上海体育大学教授陈佩杰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健康教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进入学校课堂教材,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里程碑事件。但还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教育在教师力量、教学方式和育人成效方面的跟进,让改革见实效见长效。”
筑牢身心健康根基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重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康教育不再像过往那样分散且强调与运动相关的内容,而是以独立课程内容的形式,成为五大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两个板块之一。
根据新课标,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共设116课时,涵盖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的内容,构建起五维一体的健康教育新体系。学生教科书以呈现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为主,按年级编写,每个年级一册。新课标同时强调,每学期要安排专门的课时来保证健康教育的教学,使内容更加系统和完整。
“青少年健康教育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亿万家庭的福祉,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陈佩杰表示,应始终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落实课标作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健康意识、健康素养、健康行为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则是获得、养成这些的基本途径。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而自觉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补强师资力量短板
健康教育成为“标配”,改变了传统体育课“重运动技能、轻健康知识”的局限,也使得体育课的“升级”势在必行。作为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师资力量无疑是“升级”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从整体来看,尽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但我国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此前的职前教育体系尚未充分重视健康教育的培养,出自该体系的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的意识、素养与能力上存在‘先天不足’。职后教育体系培训也还未有效聚焦和提升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在陈佩杰看来,补强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短板,应从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方面同时推进。而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章节,已明确提出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面对时代对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要求,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专业院校(体育类院校及师范类高校)首先应更加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培养。
“第一是要明确专业定位,丰富职前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教师为目标,增加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学分和比重。同时应重视实践环节,构建以健康教育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模式,积极与卫生保健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以提高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质量。”对于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陈佩杰提出自己的建议,“从长远来看,专业院校应对接学校健康教育的人才需求,积极开展相关的双学位教育,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修读运动公共健康专业,获得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资质的双认证,条件欠缺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可通过微专业形式习得更多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生综合素养,这些将成为今后提升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探索AI赋能模式
在更新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推动教学创新同样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必答题”。置身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到,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
“学生健康教育方面,人工智能可应用于心理健康的监测、测评、预警、咨询及干预环节。身体健康方面,人工智能具备运动行为追踪、个性化运动方案与饮食管理、健康档案记录等功能。结合可穿戴设备与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能显著提升健康教育的便捷性、趣味性、真实感与个性化。”陈佩杰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在促进学生健康教育领域的潜力仍有待充分挖掘,值得更多探索和实践。
对此,他列举多个具体方向,希望能在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如重视累积学生身心健康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大型健康监测与预警模型,为每位学生定制个性化健康档案,以实现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融合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学生健康教育的混合式学习课程与数字教材;构建校园智能化硬件设施,通过智能课桌以调节学生坐姿、智能对话系统辅助心理干预、AI手语翻译系统辅助听障儿童学习等,以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