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有错字!2019年,有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之第十六条的内容“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说在新版的一百元人民币上发现错字。

这人名叫郝铭鉴,他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人民币的单位是“元旦”的这个“元”字,新发行的人民币上用“圆圈”的“圆”属于用字不规范!

郝铭鉴是谁?他是不是在哗众取宠?郝铭鉴。《咬文嚼字》杂志创始人,笔名雷刚、贺征、斯言、楚山孤等,1944年生于江苏建湖,曾任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咬文嚼字》主编、《编辑学刊》主编等。

这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年轻时的梦想成为一名老师,1964年毛主席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他便到上海的郊区金山去为农民办了一所语言学校,这是他在语文应用上的第一次“大尝试”。

他在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说:“我自己总结了汉语中的常用字,并编成了教材,让农村的小年轻在最短时间内学会看书阅读。没想到还挺奏效。”


不规范用字


郝铭鉴

“文革”结束后,郝铭鉴选择进了出版社:“这时我对出版的认识,已经和教师联系在一起了。教室是个小课堂,出版是个大课堂。一堂课只能影响几十个学生,一本书却可能影响全社会。“

到了1995年,全国有8000多种刊物、200多种语文刊物,市场饱和,但缺少针对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刊物。郝铭鉴跃跃欲试,想创办一本这方面的刊物。起什么名字?“咬文嚼字”原本是贬义,但他有自己的理解:“‘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

《咬文嚼字》的创刊,按照他的说法是“应运而生”:“自己当时做的就是编辑出版,而出版物中经常有差错。身为总编,有责任就这些差错想点解决办法。”

刊物如何亮相?他选择向自己“开炮”——重金请读者挑刺儿。在刊物里发现一个错误奖赏1000元,而当时的行业市场价是一个错误10元。刊物亮相后反响不错,三次加印,《咬文嚼字》进入大众视野。

很快,《咬文嚼字》就成为是我国出版界颇具影响的一份规范社会语言的“小”杂志。说它“小”,确实小,32开本,一年12期,每期约5万字。体量小,力量却不小,杂志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声名鹊起,被赋予“语林啄木鸟”之称,渐渐影响了中国人的语文生活。

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发布的当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当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的"十大流行语",这都成为现象级的活动、引起业界内外的关注。

2020年4月2日,郝铭鉴先生因病在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逝世。据《咬文嚼字》现主编黄安靖介绍说,即使在病重期间,郝铭鉴依然在“咬嚼”汉语,抱病写下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为读者详解汉字“画”与“划”的不同用法,该文发表在当年三月刊“编校信箱”栏目中。


2020年《咬文嚼字》

对于文章开头说到的人民币上的错字问题,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随即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作出回应,说新版人民币所使用的这个“圆”字属于我国文字当中的传统汉字,有很多用法,包含多重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典籍当中,都有货币单位的用法,无论是“圆圈”的“圆”,还是“元旦”的“元”,在货币上是同用同意,可以互为通用的。

但是,如去觉得这个说法是不能服众的。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填支票时、照着税务部门的税票把“元”填成了“圆”,去银行时、银行就说写错了,应该写“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