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何香凝在香港去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前,专门去拜见了张大千,一番寒暄后,她说:“新政协即将在北平召开,我将应邀出席,并准备带一点礼物馈赠毛泽东。考虑再三,一般礼物都嫌俗套,只有带一幅大千先生的画最为珍贵,不知先生肯挥毫否?”
张大千听了立即回道:“您就是大画家,却亲睐大千,实在有愧,恭敬不如从命。何况润之先生素为我所敬仰,正无由表达,只怕拙作有污法眼。”
三天后,一幅《荷花图》创作完成,此画高132厘米,宽64.7厘米,画有茂盛的荷花两叶,白莲花一朵掩映于荷影中,并题“润之先生”上款。画意超凡脱俗,给人清新盎然的印象。
何香凝将此画送给毛主席后,主席爱不释手、甚至将其挂到了自己位于中南海内的书房,只要每天一睁眼,就能立即欣赏到。
张大千
1959年,张大千自巴西返台,张群和于右任等人前往机场接机
张大千,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现市中区公园湾半坡井“芭蕉井”)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张大千与二哥张善孖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爱新觉罗‧溥儒)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在美术家里,以他与黄君璧、溥心畲三位在1949年渡海到台湾,故称“渡海三家”。
这里有一个问题,按照何香凝找张大千索画时的说法,他对毛先生素来敬仰,那么他为什么要在成都解放前夕离蓉赴台呢?
据其弟子刘力上说,大千先生的他,他和国共两党都无往来,更无恩怨;他与国民党的一些上层人物于右任、张群、罗家伦有些往来,仅止于艺术交往。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高层领导周恩来、陈毅等曾多次过问张大千先生的回归问题。据其好友谢稚柳说,1950年代初,陈(毅)老总让谢稚柳写信劝他回来。
谢稚柳是张大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至交好友,1981年他在香港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也希望他回去,但我决不劝他回去。原因有二:第一,张大千自由散漫,爱花钱,在国内,没有这样的条件。第二,张大千自由主义很强烈。要是让他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美协理事等职,经常要开会,肯定吃不消。张大千这人,只适宜写画,不适宜开会,他不擅说话,更不擅作大报告……”
张大千(左四)与谢稚柳(右一)等同游雁荡山
又据叶浅予回忆,周总理也多次过问张大千,一次是让他和徐悲鸿联名写信劝张大千回国,一次是张大千的家属杨宛君捐赠了张大千的一批敦煌壁画临摹稿,周恩来获悉后,亲自指示文化部颁发4万元奖金,并过问奖金的分配,要留2万元给大千先生回来后用。除此之外,周总理还指示有关部门,择机动员张大千回国。
但大千最终没有回归大陆。1952年,在他到台湾的2年后,即迁居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洒,1954年再次迁居至巴西圣保罗市,直到1976年才移居台北,1983年4月2日去世。
张大千曾经游历世界、举办画展,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曾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和“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在因其作品过于珍贵,已列入限制出境保护名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