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的外交舞台格外热闹。法国外长、欧盟贸易委员、意大利参议长、葡萄牙外长……短短一周内,欧洲政要“排队”访华,这种密集程度甚至被外媒称为“欧洲国家大检阅”。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访问恰逢美国对欧盟加征汽车关税的敏感时刻。欧洲为何突然“向东看”?中欧关系是否正在改写剧本?
一、欧洲的“焦虑”与“自救”
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对非本土制造的汽车永久加税,直接刺痛了德国、法国等汽车大国的神经。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访华前,刚在华盛顿碰了一鼻子灰——美方对欧盟的贸易诉求置之不理。
“欧洲人终于意识到,白宫不会给他们留退路。”意大利参议长拉鲁萨在北京的发言一针见血。南欧国家尤其感受到压力:能源危机、产业空心化、俄乌冲突外溢效应……当美国把盟友当作“政治出气筒”,欧洲急需寻找新的战略支点。
而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之一,自然成为关键选项。
二、中欧的“默契”与“试探”
中方在这场外交互动中展现出罕见的一致性。商务部长王文涛与谢夫乔维奇“务实讨论经贸合作”,王毅外长则对法葡两国外长强调“支持欧洲战略自主”。这些表态背后,藏着两层深意:
- 经济牌:中国正以市场开放为筹码。西班牙《世界报》指出,欧洲企业尤其关注中国是否兑现“扩大开放”的承诺。去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增长40%,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 战略牌:中欧都希望避免被美国“割韭菜”。法国外长巴罗直言“需要比以往更牢固的法中关系”,暗含对美元霸权的不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对华语调转柔,也被视为风向变化。
三、西班牙首相的“押注”
4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将接力访华。这个看似低调的南欧国家,实则动作频频:去年西企参与中欧班列货运量翻倍,光伏巨头在华投资扩产。英国智库分析师哈夫伦认为,西班牙正带头推动“欧洲对华合作2.0版”。
值得注意的是,桑切斯此行可能触及敏感议题——中国斡旋俄乌冲突的“和平方案”。若欧洲在安全领域也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全球地缘格局或将重塑。
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
欧洲政要的“北京行”绝非偶然。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俄乌僵局难解时,中欧靠近是现实选择。但双方仍有心结:欧盟担忧“过度依赖”,中国警惕“技术封锁”。能否跨越猜疑,或许取决于一个简单问题:在“美国优先”的世界里,欧洲敢不敢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