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丁景唐,中国文史学者、出版大家。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等。1931年夏,12岁的丁景唐随母亲来到上海,在虹口留下了不少足迹。

1932年5月,丁景唐与姑姑、昌叔(丁继昌)以及方姓朋友从三升里搬到了狄思威路常乐里30号(今溧阳路637弄),距离原来东边的三升里并不远。1931年建起的常乐里在溧阳路(南面)与沙泾路的拐角处,弄口是一条石子路,其后两边建有三排二层砖木结构楼房,30号在第二排的第一家,进出很方便。丁景唐在《八十回忆》中记录了长乐里的邻居们:

这里与三升里都具有上海移民社会四方杂处的共同特点。常乐里还具有中外杂处的国际都市的另一特点——这里有各地移居上海的中国同胞,也居住着日本人、印度人、犹太人和意大利人、菲律宾人,中外居民之间也未发生过冲突。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仇恨和反抗,而对一般和平相处的日本居民,我们并没有采取报复的行动。这里的人们对温柔有礼的日本妇女、俭朴勤学的日本儿童常投以善意的目光。在我居住的阳台上可望见对面二楼日本少妇怀抱婴孩席地坐在榻榻米上,丈夫回家,她深深地鞠躬的情景。

狄思威路、沙泾路的另一端是上海最大的屠宰场,不时传来宰杀牛、猪牲畜的垂死嘶叫声。

常乐里附近是弯曲的苏州河支流,终年流淌着乌黑发臭的河水,支流拐弯处设有“工部局验尸所”,时常响起载着尸体的救命车开过时的刺耳声。


△工部局宰牲场旧貌

弄堂口的两边没有店铺,来往车辆也很少;弄堂北边是木材堆栈,南边是竹子和煤块堆栈。弯曲的臭河浜里也浸着木材和竹筏,胆大的小孩子还赤脚下水,爬到木竹上游耍,捉臭河浜中的小螃蟹,大人大声叱责,驱赶小孩子上来。常乐里平时比较安静,管理方却同意小孩子们踢皮球,有的孩子还在学跳高。

夏秋之际,小孩子们结伴爬越墙头,到堆放木材、竹头、煤堆的旷地里捉蟋蟀;春秋之际,扎起纸鹞到旷地上放风筝,这让丁景唐心里一阵欢乐,乡村放风筝,那才叫个爽,尽情地跑呀跳呀叫呀。

不过有一件新鲜事,让丁景唐大开眼界,那是在鸭绿江桥堍前,孩子学习骑脚踏车。在一阵欢呼声中,一个孩子终于独自骑上车,歪歪扭扭,如同醉小子,笨重的脚踏车根本不听使唤,“轰”的一声,摔倒了。其他孩子争先恐后跑过去,抢着扶起车子,又开始新一轮学车表演了。时间紧张,一毛钱一个钟点,这是大家一分一分钱凑起来的。那时脚踏车行有专供人学车的出租车,也有专供少年儿童学习用的小脚踏车和三轮脚踏车。

这些玩耍童趣的生动画面,深深地烙印在丁景唐的脑海里,他也许动心了,但不敢“撒野”,因被姑姑、叔父严格管教着。


△丁景唐、丁言模在施高塔路东照里(今山阴路133弄)12号瞿秋白旧居前合影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24年刊),有删改。

作者:丁言模(丁景唐之子)

讲述人:吴世琳

编辑:葛敏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