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中华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等。上巳节时人们会用香草药沐浴、或者插柳戴荠菜花等方式祈求健康、祓除不祥。主图可爱女娃头上就是戴着荠菜花,手里拿着柳条,希望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古老节日时,祈愿一年的平安吉祥顺遂。
在三月三还会吃荠菜粥和蒿子粑,还有些地方会用荠菜煮鸡蛋,里面放一些红枣等配料,吃了会比较健康吉利。因为三月三正值采食荠菜的时节。荠菜的谐音是“聚财”,人们根据民间传说,在三月初三这一天祭祖的时候吃荠菜粥,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祈求财运。
一般认为上巳节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求子活动,最初是水神祭祀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祈求水神保佑丰收和平安。汉代以后逐渐带有娱乐性质,扩展了曲水流觞、踏青等节日活动。
唐以后,“上巳节”习俗逐渐变冷,宋元时代开始淡出。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此后,“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趋向,最终“上巳”“寒食”两节并入“清明”。
发展到魏晋时期,逐渐由祭祀性向娱乐性方向转变。祓禊、祭祀高禖以及会男女作用逐渐减少,出现了曲水流觞、水滨宴饮等习俗活动。晋以后,曲水流觞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全民共享的民俗活动。后又由于以王羲之为主的文人士大夫在曲水流觞增加了饮酒作诗的内容,实际上将参与活动的群体缩小到士大夫文人阶层,祓禊、曲水流觞由民间活动上升为文人士大夫的雅化活动。
《论语·先进》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关于上巳节的记录,也印证了这一时期已形成水边祓禊的上巳习俗。
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上巳节起初就是一种祭祀的节日,其中又以祭祀高禖为主要节庆内容。人们在这一天还会踏青登高,赏花赏景,祈求一年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县“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