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共党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将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尊称“延安五老”。
其中的董必武,曾参加过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开始,他和毛主席作为湖北、湖南农民运动的领导核心,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携手走过50多个春秋。
1944年,毛泽东批准公开为董必武祝贺60寿辰。大家知道,中共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不主张在党内为个人搞祝寿活动。但为什么主席又要为董必武祝寿呢?这在给“延安五老”之一的徐老过六十大寿时做过解释。
1937年1月31日的《新中华报》上说:在国难斗争中一切个人的、集体的、领袖的、群众的、有模范作用的例子,无论大小都值得提出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奖励之,而做寿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董必武
董必武和家人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投身革命运动后,改为“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师家中。
中学读书时,他就受到了“日知会”影响、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在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逐渐完成了从孙中山路线的追随者到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积极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
值得专门提出的是,董必武曾经代理过国务院总理,也代理过国家的主席,都是毛主席指定的。这在中共的干部中,是绝无仅有的。
1950年,正在莫斯科为斯大林祝寿的毛主席,急匆匆地给国内发来了一封电报,让周总理立即带着相关人员来莫斯科跟苏联谈判经济合作事宜。而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内事情纷繁不堪,周总理每日都要日理万机,如果他离开国内,毛主席又身在异乡,中国这一艘巨轮将要由谁接手呢?
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在给总理的信中明确提出,在总理前去苏联期间时,由董必武代行总理职责。1956年9月,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主席提出自己不再当国家的主席。
毛主席说:“让我暂摆脱此任务,以便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重要问题。这样,比较做主席对国家利益更大。现在杂事太多,极端妨碍研究问题。”
毛主席与董必武
到了九大以后,主席考虑政府机构重建时,按国家体制、又应设立国家的主席。到了1971年,主席已77岁高龄,更不宜当国家的主席。毛主席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他不当国家的主席,那么谁当呢?”
有一次,林彪通过秘书向主席的秘书打来电话,建议“由毛主席兼任主席”。毛主席说:“反正我不能当了,那就让董老(必武)当吧!”
1972年2月下旬,在主席的建议下,董必武出任了国家代理主席。有人因此说,董老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之一。如去认为,此言应该非虚。
1975年4月2日,董老在北京逝世,值其忌日、如去愿董老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