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综合治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这场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的移风易俗攻坚战,不仅是文化层面的破旧立新,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跨越的文明门槛。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数据显示,全国彩礼中位数已攀升至12.8万元,部分农村地区婚嫁成本占家庭年收入15倍以上,高达几十万元。有些家庭为凑足高额彩礼不得不抵押土地经营权,农村青年因婚致贫返贫的案例屡见不鲜,高额彩礼已从传统礼俗异化为压在农民身上的新大山。

经济负担背后,更深层的是价值扭曲。彩礼数额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尺,攀比风潮将乡村人情社会推向功利化深渊,更有个别地区出现“闪婚闪离”的彩礼诈骗,动摇着基层社会的诚信根基。当传统婚俗演变为困扰三亿农民的发展桎梏,移风易俗已成必然选择。

面对积弊,多地已展开创新实践:宁夏彭阳建立“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签订“限高”承诺书;河北河间推出“零彩礼”集体婚礼,新人可优先获创业贷款;江西遂川将婚俗改革写入村规民约,建立“道德银行”积分奖励制度。治理高额彩礼,既需行政力量的“破冰”决心,更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中寻找平衡点。  

根治高额彩礼不能止于“限高令” ,要在重建乡村价值体系中培育新风尚。婚俗改革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移风易俗需与文化建设、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当年轻人能在村里体面就业,当老有所养不再依赖彩礼保障,高价婚姻的市场才会自然萎缩。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彩礼不再是衡量幸福的砝码,当婚姻回归两情相悦的本质,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这场文明突围战,终将让广袤乡土重拾“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美好图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