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啊,“谁的孩子谁带”这话在家庭里可老常听见了。
中国传统的那种育儿模式啊,正经历着特别大的变化,以前可从没这么变过呢。
老观念和现在的生活撞一块儿了,在那些老人不帮忙带孩子的人家,那可是面临着一场不声不响的生存大挑战。
这挑战可不光是考考年轻爸妈带孩子的那些小智慧,还能看出来代际之间(就是老辈和年轻辈)的关系,社会给的支持和自家人的选择,这里头复杂得很呢。
一、经济压力就像“蝴蝶效应”
我就给你们讲个事儿啊,深圳有个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李女士,她有个小账本,那账本上记的可都是现实里让人头疼的事儿。
每个月光是请保姆就得花8000块,再把孩子送去托育班又得5000块,还有房贷车贷要还,这一个月下来支出就得2万多块钱。
这么大的经济压力,可把她丈夫给逼得不行了,本来有晋升机会的,也只能放弃了,就为了找个收入稳定点的工作。
还有数据能证明这事儿的严重性呢。
双职工家庭要是没有老人来帮忙带孩子,68%的家庭都会放弃了要二胎的打算。
要是一个家庭养孩子的花费占到收入40%以上了,这家庭的离婚率可比普通家庭高2.3倍呢。
工作上受的影响也不小。
上海有个在外企当高管的女士,叫吴女士,为了照顾孩子辞职了三年。
等她再回到职场的时候,发现工资只有同龄人的60%。
这种工作上受影响,在女性身上特别明显,35岁以上的女的,因为照顾孩子把事业中断了的,比例都达到57%了。
经济上的压力和职业上的风险堆一块儿,年轻家庭生孩子的事儿就更不好决定了。
二、家庭关系就像出现了“裂痕效应”
北京有个社区调解室,他们那儿的数据显示啊,家里老人不帮忙带孩子而产生纠纷的,能占到总数的34%呢,这里头72%都是因为养孩子的观念不一样才闹矛盾的。
杭州有个王女士和她婆婆的事儿就很有代表性。
她俩有个约定,就是互相不管对方的事儿。
结果呢,她婆婆突然得脑梗住院了,因为王女士之前没帮忙带孩子,就被说成是“冷血”的人。
结果这么一场风波过后呢,全家都重新考虑家庭里每个人该承担的责任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那种感情上的缺失更不容易被发现。
武汉有个周阿姨,每个月给孙子转3000块奶粉钱,可孙子对她还是没什么亲情的感觉。
这种光给钱不管陪伴的模式,让隔代人之间的感情淡得比传统的带孩子模式下还要高41%呢。
等到孩子管所有的长辈都叫“奶奶”的时候,老少之间感情的纽带其实就已经悄悄断了。
三、代际关系就像把“双刃剑”
在法律上啊,有些地方规定得不是很清楚,这就让矛盾更不好解决了。
像《民法典》里都没说祖辈带孩子是一种义务,可是社会上大家心里头总觉得“带孙子那是情分”。
南京有个法院受理的关于“带孙子要钱”的案子就说明了这个情况。
70%的判决都是让子女给老人适当的费用,可家里人之间的感情裂痕可就不好修复了。
不过呢,现在有新的家庭契约模式在慢慢出现。
北京有个家庭就定了个《三代公约》,规定老人每个月带三天孩子,子女就得陪老人去体检。
这种像“时间银行”似的模式,让家里矛盾少了60%。
上海有个社区实行的“技能交换”制度也挺好,比如家里会开车的爸爸就负责接送孩子,学IT的女儿就给家里弄智能家居,这种创新的办法就把以前那些老矛盾化解了不少。
四、社会支持就像是有个“缺口效应”
托育这方面的服务,能提供的和需要的差距太大了。
咱们国家3岁以下能进托儿所的孩子才4%,发达国家可是50%呢。
杭州的小李两口子就是这样,为了省托育的钱,把孩子送回老家了。
结果孩子因为不适应老家的环境,每个月都得生病去医院两三次,看病花的钱比托育费还多。
职场里对生了孩子的女同志也是有一些歧视的,这得改变改变了。
有76%的宝妈生了孩子之后,就没办法晋升了,因为生育被人家给否定了,这种“母职惩罚”让女的职业中断的可能性比男的高3.2倍呢。
深圳有家企业就弄了个“弹性育儿假”制度,父母可以根据情况分着休假去照顾孩子,这么一来,员工留在公司不离职的比例都提高28%了,这就是给解决这个大难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在家庭里这一场老辈和小辈关于育儿的讨论和矛盾当中,每个家庭都在想办法找平衡。
像武汉的周阿姨儿媳主动给她买钙片,北京的这位王女士和婆婆在家聚餐的时候关系变好了,这些可不是简简单单矛盾没了,而是家庭里老幼之间的关系重新构建起来了。
要想真正解决这个事儿,不是光争论老人该不该带孩子,而是要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尊重个人选择、社会能给足够支持、每家每户都能知道自己责任在哪儿的家庭里新的道德观念。
就像社会学家李银河说的:“养老和孩子这两个事儿可不是只有一条路的,得靠三代人共同商量着来,互相配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