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舱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模块化设计,主要由上升段、下降段、着陆器和返回舱构成。



这种设计就如同将不同功能的 “盒子” 组合在一起,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任务。

上升段和下降段作为动力核心,分别承担着从月球表面起飞和软着陆的重要职责;着陆器则负责安全地将整个登月舱放置在月球表面;而返回舱则是宇航员最终返回地球的座舱。



登月舱整体质量大约在 20 吨左右,其中上升段约 5 吨,下降段约 15 吨。

在返程时,只有 5 吨重的上升段会离开月球。由于月球的引力仅为地球的 1/6,这 5 吨的质量在月球上就相当于地球的 0.8 吨,大约和两头猪的质量差不多。

如此轻的重量,使得上升段在月球上起飞所需的能量大大降低。

当宇航员完成月球表面的任务后,上升段的发动机便会启动,产生足够的推力来克服月球的引力。



随着上升段逐渐升高,它会进入环月球轨道。这一过程就像是在太空中搭建了一个 “临时驿站”,为后续与轨道舱的对接做好准备。

上升段的发动机性能至关重要,它不仅要确保宇航员和月球样本能够成功脱离月球,还要保证它们能够准确进入返回地球的轨道。



以嫦娥六号为例,2024 年 6 月 4 日 7 时 38 分,其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3000N 发动机工作约 6 分钟后,成功将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

进入环月球轨道后,上升段会与早已在轨道上等待的轨道舱进行对接。

这一对接过程充满了风险和挑战,需要极其精确的导航和控制。对接成功后,宇航员和月球样本会转移到轨道舱中,而上升段则会被抛弃,继续留在月球轨道上。



阿波罗计划作为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为后续的月球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阿波罗 11 号为例,它的上升段和下降段设计与嫦娥五号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分离和对接来完成登月与返航的过程。

但在具体操作上,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在阿波罗任务中,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分离与对接是在完成登月任务前后进行的,上升段负责将航天员从月球表面带回环月球轨道,而下降段则留在月球表面。



并且,阿波罗 11 号在完成任务后,上升段与轨道舱进行了一次对接 。而嫦娥五号则完成了一次分离和一次对接,自动化程度更高。它不仅能够自动挖土、封装月球样本,还能自动降落月球并从月球升空。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航天技术和任务目标上的不同选择。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已成为现代太空任务的核心。

中国的嫦娥五号任务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阿波罗计划相比,嫦娥五号在自动化程度上做得更加出色。



它不仅能够自动挖土、封装月球样本,还能自动降落月球并从月球升空。在嫦娥五号的月面采样过程中,其自动采样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程序,精准地采集月球样品,并进行密封封装,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任务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减少了对航天员的依赖,降低了任务风险。嫦娥五号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在自动化航天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也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国航天事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载人登月计划已经被郑重地提上日程。

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为中国实现载人登月的宏伟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犹如为梦想插上了有力的翅膀。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将在安全性和效率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的载人登月时间已经确定,那就是在2030年之前。这无疑将成为中国航天史上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也将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