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珞珈 樱海绽放时

赏樱季已接近尾声

今年的樱花大道上

却盘旋着科技界的新朋友

来自武汉大学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的无人机

它们在大家看不见的角落里忙碌着

为数智武大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了解更多有关它们的故事?

快来和珞珞珈珈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低空巡航 守护珞樱缤纷盛景

2025年樱花季

为缔造有序赏樱、安全出行的观赏体验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

运用前沿低空三维科技

提升校园管理水平 打造浪漫赏樱体验

根据往年赏樱人群流动路线

3月16日 实验室基于前期部署

正式开启了校园赏樱巡航监查工作


▲机场无人机自动化起飞

低空云平台为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

黄先锋教授科研团队

所自主研发的低空飞行感知智算云平台

可兼容无人机搭载的各类传感器

支持自动汇聚实时采集的影像、视频、热红外

等多源感知数据

具备飞行设备接入与调度管理、飞行任务规划

空间数据成果自动化分析等能力

为本次校园樱花巡航工作

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低空云飞行平台实时画面

在本次飞行工作中

通过实验室展示大屏

可动态直观全览无人机飞行状况

随着无人机的自动化起飞

鲲鹏广场、校史馆、樱花大道

人文馆、行政楼等约1平方公里的

核心赏樱区域面积被全方位扫描采集

,时长01:08

▲全流程技术路线成果展示

无人机所采集到的影像数据将自动回传到云端地球平台利用云端地球的自动快速建模技术实验室仅花费30分钟即可获取核心赏樱区域厘米级精度正射影像图为后续精确掌握武大赏樱区空间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樱花大道正射影像图

为保障人员有序流动合理设置赏樱通道实验室基于无人机飞行采集影像时所同步采集到的热红外影像数据及生成的高精度正射影像图利用目标识别算法获取人员位置信息将其精准映射至正射影像图地理坐标系中随后通过数学函数量化人员分布密集度以不同颜色梯度叠加显示于正射影像图之上构建不同时间段的赏樱人流量热力图助力学校管理人员提前调配安保与疏导力量合理规划交通管制与功能区域




▲从左至右依次为樱花季

12点、14点、17点人流量分布热力图

,时长00:24

▲巡检视频及热红外影像展示


数智赋能 探索低空三维应用

当前,AI技术发展迅猛

低空经济已经成为

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引擎动力之一

早在去年,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

就已瞄准低空三维与AI技术融合发展前沿

以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感知、空间信息智算

与应用全链条技术打通为研究路线

开展低空三维AI技术应用的探索之路

本次武汉大学校园樱花季巡航管理工作

正是其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场景之一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

低空三维科研团队

除此之外,低空三维AI技术

在校园局部底图快速更新

校园车辆巡查监测、建筑施工监测等方向

也已经同样实现

相关应用成果转化与落地

2024年5月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

通过搭建无人机机场设施

探索低空遥感技术

在大遗址保护、景区安全监测等场景的应用

通过利用低空感知技术

实现校园区域照片、点云、视频、热红外

等感知数据的自动融合处理

并通过云端二三维建模技术

完成了武大校园全域多周期二三维数据建设


▲武大校区二三维数据成果

以此技术为路径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实现了

以月为单位的校园全域三维底图的自动化更新

以周为单位的校园全域正射影像更新

以天为单位的车辆分布热力图

与人车识别密度分析图的更新

并对李德仁院士提出的

时空智能的新应用场景

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时长00:16

▲武大校区局部三维底图更新

与此同时

实验室利用多期数据管理技术

将不同时期的校园变化数据

进行自动化对齐与对比

最终实现对校园全域人、车、路、建等

全方位动态化监测与管理

这些数据资产与技术能力

为校园安全管理和校园施工管理等工作

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武大校园车辆自动识别


▲武大建筑施工周期对比

低空遥感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

以武大校园三维地图更新、校园管理

和安全检测工作为试点

依托实验室的技术积累

未来 低空三维AI技术还将应用于

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应急

矿山监测、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等领域

让我们一同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