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19日,美军以6821名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攻占硫磺岛,日军则在此实施“玉碎战术”,22703名守军几乎全员战死。这场战役因美军插旗硫磺山的照片载入史册,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场最惨烈的记忆之一。然而80年后的2025年3月29日,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却站在同一片土地上,将昔日的敌人称为“勇敢的战士”,声称“美日士兵的英勇精神永不褪色”。历史与现实的撕裂感,瞬间点燃全球舆论。
赫格塞思的演讲并非一时口误。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其发言稿经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三次修改,刻意模糊“美日曾是死敌”的历史定位。背后是拜登政府加速推进的“印太战略”——美国需要日本成为遏制中国的“前线堡垒”。最新消息显示,原计划2026年前在硫磺岛部署的反舰导弹系统因预算争议已推迟至2027年,但美军仍加速推进该岛军事化,其距离台湾仅2400公里的地缘价值未减分毫。
美国二战老兵协会统计显示,过去五年间,全美涉及硫磺岛战役的纪念活动中,提及“日军暴行”的比例从78%暴跌至32%。2024年珍珠港事件83周年时,白宫声明甚至未提及日本责任。值得注意的是,日本2025版高中教材虽未直接删除“慰安妇”“南京事件”等关键词,但通过模糊化表述削弱了历史事件的明确性。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约翰·道尔警告:“当战胜国开始赞美战败国的‘英勇’,意味着战后国际秩序根基正在松动。”
2025年1月,美军在硫磺岛完成MQ-25“黄貂鱼”无人机首次夜间起降测试,该装备可将F-35C战机作战半径延伸至1500公里。与此同时,美海军“里根号”航母于3月转驻关岛,硫磺岛作为其训练基地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日媒披露,日本正借机推动《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修订,谋求“先发制人”打击能力,此举直接挑战战后“专守防卫”原则。
对亚太国家而言,美国的历史修正主义是系统性风险:其一,动摇二战胜利确立的和平秩序,为日本军事松绑提供借口;其二,通过“认知战”割裂代际历史记忆;其三,激化地区矛盾。2025年第一季度,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动同比上升19%,澳大利亚军购规模同比增长23%,区域安全形势持续紧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3月30日强调:“任何篡改历史的行径都是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背叛。”历史不会说话,但每个数字、每份档案都在警告:纵容记忆被政治篡改的人类,终将付出鲜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