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闪电访问格陵兰岛,成为有史以来访问该岛的美国最高级别官员。他在美军基地高调宣称,美国要“确保北极的领导地位”,并严厉指责丹麦“未能妥善保护格陵兰”,还鼓吹格陵兰应“选择美国的安全保护伞”。话音未落,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29日立刻宣布,将于4月2日至4日访问格陵兰岛,并与新一届自治政府举行高层会谈。
这一前一后的节奏,是对美国强势姿态的直接回应,更是丹麦对其主权领土的一次战略性反击。
表面上看,万斯的访问只是一场“盟友之间的安全磋商”;但实质上,它暴露了美国对格陵兰——乃至整个北极地区——长期觊觎的野心。特朗普时代便曾提出“买下格陵兰”的荒唐要求,而如今换了副总统亲自登岛“考察”,不过是旧梦重提、野心升级。美方这场看似仓促的访问,不仅踩在格陵兰新政府组建的当口,还以“保护”之名行“渗透”之实,试图撬开格陵兰的主权门锁。
而更令人侧目的,是美方处理盟友关系的傲慢。副总统万斯公开批评丹麦防务“投资不足”,称美国“更有能力保护格陵兰”,俨然一副接管者姿态。对此,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毫不客气地回怼:“这不是对盟友说话的方式。”一句外交措辞中的重拳,显示出丹麦对此次“有礼无礼、暗示即威胁”的美式访问,早已极度不满。
丹麦首相的“迅速登岛”,就是一次战略上的回击与主权宣示。在声明中,弗雷泽里克森不但强调对格陵兰政界“深表敬意”,还重申了“格丹密切合作”的未来方向,坚称“当前局势需要团结”。她的话外之音极为明确:格陵兰属于丹麦,美国别打这块地的主意。
她还补上一句政治定心丸:“格陵兰的未来应由格陵兰人民自己决定。”这不仅是对美方“保护伞论调”的有力驳斥,更是在国际舞台上重申丹麦对格陵兰主权与民主体制的坚守。
事实上,格陵兰岛并不是一个无主之地,也并非任人争抢的“战略荒岛”。它是丹麦的自治领地,拥有自己的议会、总理和决策机制。就在万斯抵达格陵兰的同一天,岛上刚刚组建了新一届自治政府,新总理延斯·尼尔森明确表示:丹麦是“最亲密的盟友”,格陵兰“不出售”,也“无意成为美国的一部分”。
万斯的访问不啻于一次地缘政治的挑衅,而弗雷泽里克森的登岛就是一次沉稳有力的主权修复。这场围绕格陵兰展开的外交对峙,其背后是日益升温的北极博弈。气候变化使得航道解冻、资源暴露,北极正在成为新一轮大国角逐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早已将北极定位为国家安全核心区域,妄图借助军事基地与政治渗透在该地区“插旗筑垒”,而格陵兰则成为最具地理价值的“跳板”。
但美国忘了,这并不是冷战旧地图上的“无人区”,而是现实政治中的主权领土。挟霸权而来,终会遭遇制度与民意的双重反弹。正如民调所示,绝大多数格陵兰人反对“美国控制论”,而丹麦国内对此次美方访问的反应同样强烈。哥本哈根已经爆发抗议,美使馆门前的标语写得清清楚楚:“北极不是美军基地。”
万斯想用一场访问“震慑”格陵兰,却没料到引来了丹麦高层的迅速“接管式回应”。这不是巧合,而是盟友之间底线被踩后的本能回击。丹麦不接受“背后插刀式”的盟友行为,格陵兰也不愿成为美国全球军事网络的一环。
从万斯的“插旗”之旅,到弗雷泽里克森的“登岛回访”,格陵兰这个曾被忽视的岛屿,正被推向全球战略前沿。而它的命运,不是由谁“喊得响”决定的,而是由它自己以及它所归属的合法主权政府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