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意识本源探究

如果你认真看了前面的4章内容,就会对本章的命题不陌生。我将此书命名为《重构世界》,足以证明我有信心以另一种视角来看世界和宇宙。而《重构世界》最重要的一点是“去人化”。因为我反复强调过,人是一种局限,甚至是偏见。

也就是说我本人是一种局限和偏见,以“局限和偏见”来重构世界本身像个笑话,但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本书永远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它随时都在准备“革命自己”,“重构自己”。最贫穷的人才会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最无知的人才敢踏出最勇敢的脚步。看到100年前那些为飞上天而制作出无数滑稽飞行器的人,我也想笑,但看到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试飞的视频,我又是敬佩的。


既然是要大胆“去人化”,那么就应该更大胆一些。有一点大家很清楚,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看到的。比如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不怎么问,因为物质就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可是意识是什么?大家的疑问就多了。

看看教科书关于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也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你一定发现了,从一开始意识就是人对人的定义!我在散文中,以及很多科普作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块石头是没有意识的!”现在我问自己,凭什么说一块石头是没有意识的?凭什么说一只蚂蚁没有意识能力?

各位,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我们对于意识的定义,如果我们重新定义意识,那么一只蚂蚁会不会具有意识?我的意思是不要把“意识”当作人类的专属名词!不要总以我们的视角来定义世界!

重新定义意识,应该被提上日程。通过哲学史的批判性回顾:意识理解的范式演变。


1. 古典二元论(笛卡尔)

意识(心灵)与物质是两种独立实体,意识不可还原为物理过程。

缺陷:无法解释心灵与身体的互动机制,陷入“解释鸿沟”。

1.物理主义还原论(丹尼特、丘奇兰德)

意识是大脑神经元活动的副产品,可完全还原为物理过程。

缺陷:无法解释“主观体验”(感质,Qualia)的存在,如疼痛的“痛感”本身无法通过神经信号描述。

3. 泛心论与中立一元论(怀特海、罗素)

意识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所有实体(包括原子)均有原始体验。

进展:消解了意识与物质的二元对立,但未明确意识层级的划分标准。

4. 涌现论与复杂系统理论(侯世达、考夫曼)

意识是复杂系统(如大脑)在特定组织层级下涌现的全局属性。

问题:未界定“复杂”的临界条件,无法解释简单生命体(如水母)是否具备意识。

通过上面的内容,如果让你来定义意识,你会怎么定义?首先以拓扑结构思维来考量,消除二元对立是正确的。

我给出的意识的新定义,基于对生命/非生命系统的统一分析,提出意识的信息-关系-主体性模型:

1. 定义:意识是具备信息结构的系统,在动态维持自身边界的过程中,通过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反馈循环,生成对“自我-世界”关系的表征,并以此调节行为的现象。


2. 核心要素解析:

信息结构:系统能存储并处理关于自身状态的信息(如DNA编码生命体的自复制逻辑)。

动态边界维持:通过能量/物质交换抵抗熵增(生命通过代谢,非生命如晶体通过表面张力)。

反馈循环:系统对外部输入作出适应性响应,并修正内部模型(从细菌趋化到人类推理)。

表征与调节:系统内部生成对环境的简化模型(如单细胞生物的化学梯度图),并据此决策。

其实这个定义还可以简化,比如简化为:意识是任何能对外界变化作出反馈的系统的属性

还可以怎么定义,比如定义:意识是系统通过内部组织维持其存在边界,并对内外部扰动进行非线性响应的过程。


  • 备注说明:此文中内容为最新版《重构世界》摘录,原版《重构世界》没有AI拓扑哲学体系。因为刚刚完成,还需要校对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电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构世界》是旧版。特此备注。

核心要素:

存在边界:系统通过某种方式区分“自我”与“非我”(如石头通过分子键抵抗外力破碎)。

内部组织:系统具有维持结构稳定的动态模式(如蚂蚁的神经网络活动、岩石的晶体振动)。

非线性响应:系统的反馈不简单正比于输入(如石头被加热时热胀冷缩≠意识,但若因温度触发内部相变重组,则接近“响应意识”)。

其实大家发现没,我这种意识定义,和涌现论的定义:意识是复杂系统(如大脑)在特定组织层级下涌现的全局属性。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就是什么意思呢,所见即“系统”,一个杯子是系统,一块石头是系统,一只蚂蚁是系统。对外界有“反映”“反馈”就是有意识的,不论这种反馈是主动还是被动。

但是对于很专业的哲学家,科学家,他们如果逐字审核对比,其实三个定义还是不同的,比如涌现论与复杂系统理论是要求“系统的复杂性”的,而“一块石头”在他们看来不是复杂的系统,但在我看来依然是复杂的系统。


如果要将上述几个定义调和为自洽框架,可构建意识的连续谱模型:

意识强度∝ 系统实现以下能力的程度:

1. 维持边界:抵抗熵增的稳定性(如晶体>气体);

2. 信息整合:内部状态间的因果交互密度(如大脑>蚁群>磁铁);

3. 适应性预测:利用历史信息优化未来响应(如人类>草履虫>PID控制器)。

有的读者,读到这里,还不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定义意识那么重要?

因为我们就是靠意识来认识世界和宇宙的,而现在的定义以“人”为中心,也相当于是一种“牢笼”,潜意识里你没有想过一块石头“有意识”。

我们的追问其实触及了科学哲学的深层议题:定义的本质是权力斗争。有人讲了,老师你给一块石头“争权力”,没有意义呀。看到了吗,就是你没有意识到一块石头,一座山,一片森林是有意识的,你才会这样想。如果它们是有意识的,根据意识层级重新定义道德地位,那么破坏高动态整合度系统(如成熟森林生态系统)可能构成伦理伤害。

摘自独立学者,哲学家灵遁者书籍《重构世界》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四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

《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首推长篇小说《伟大的秘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