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这个福建娃,当初为什么会千里迢迢跑到天津上学?他在回母校南开的演讲里面提到,高二时他就想好了读大学的事情:最好是北方的大学,冬天会下雪,因为没见过,想玩儿;想独立,离家远,不能让父母突然就能跑到学校来找我;综合性大学,不要像中科大那样偏专科;男女比例不要太失调,方便找女朋友。



大学四年里,张一鸣给自己定了三个方向:一是锻炼技能,通过不断写代码来实现;另外一个是扩展眼界,他选择读书来完成这个目标;第三个就是要社交,他选择帮人配电脑且负责维修。

没多久,张一鸣跟别人打招呼的第一句是:嗨,你的电脑就是我装的……

修电脑这一招非常管用,张一鸣前后帮同学配了几十台电脑,女生不在少数。张一鸣是罕见的、只谈过一次恋爱就结婚的男人。他因为修电脑认识的初恋女友就是他后来的妻子。

《人物》杂志曾报道过张一鸣这样追女孩子:“大学期间,他通过修电脑认识了一个女生,接着他总跑去修电脑,和喜欢的女孩在BBS上版聊,约出来玩儿,接下来是表白,但人家女孩连好人卡都没发就很干脆地拒绝了他。”

室友梁汝波本想安慰张一鸣,但当事人反而觉得无所谓:就感觉这件事跟你说了一下,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没关系,我们接着来”。他继续修电脑、版聊、约出来玩儿,两个月后,梁汝波看到两人已经手牵手了。



张一鸣是个有重大选择时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的方法是:先确立目标,然后穷举所有达成可能性,再去寻求最优解。

他清醒地控制自己不在恋爱这件事情上多浪费时间,讲述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世界上可能有两万个人适合你,然后你只要找到那两万分之一就好了。就是你在可接受的那个范围,近是最优解嘛。

就像他追女生时的态度:你不接受是你的事,我追不追是我的事。反正被拒绝就被拒绝呗,我又不是非得今天把你追到手。

张一鸣自己心态上没啥包袱,也不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空间,反倒取得了成功。



之前看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我对蓝盈莹印象很深,也很好。

初舞台第一,最终倒数第一。很多人嘲讽她用力过猛,姿态难看。她既没做回应,也没改变什么,继续默默用功。

实际上作为艺人,“能被看到”已是很大的成功。蓝盈莹参加过电影《花木兰》的试镜,一起参加的刘亦菲无论是名气还是资历各方面都在她之上,她去参加基本就算陪跑。可她依然认真练武术、练英语,扎扎实实准备了半年。

最后不出意料地落选了。可人家没觉得怎么样,不行就不行,落选就落选,后面有机会再来呗。就像成团失败发表感言时她说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乘风破浪盈莹子杀青了,我们下一个赛道见”。

我太喜欢这样的态度了。



不管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如果很在意别人一直关注自己,无形中会建立起隐形的围墙,导致畏畏缩缩不敢迈出腿,于是宁可在弱圈子当强者,也不愿去强圈子里当弱者。

很多人高估了一次挫败的影响,被心上人拒绝了、求职不顺了、事情搞砸了,后面似乎产生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般的蝴蝶效应。

想做成一件事,不是由一两次的神来之笔决定的。成年人各有各的星辰,各有各的荆棘,别太在意绝大多数的不顺或短期一城一池的得失。像张一鸣这样,暂时的失败没关系,咱们继续。久久为功,事情早晚会办成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