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俄乌战争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军事战场陷入胶着,外交斡旋陷入停滞,而能源系统成为新的交锋焦点。3月29日,俄罗斯国防部披露乌克兰无人机对别尔哥罗德州能源设施实施密集打击,致9000余户用户断电。同时,库尔斯克州天然气计量站遭乌军远程火箭炮袭击,引发严重火灾。更引人关注的是,俄罗斯防空部队在萨拉托夫州上空击落19架无人机,其目标直指当地炼油厂。乌克兰这一系列深度打击行动,意味着一场更隐蔽、更危险的能源战争,已在俄乌边境全面爆发。
这一轮能源打击并非偶然,而是俄乌冲突长期化、非对称化的必然结果。乌克兰春季反攻未果,前线战局陷入拉锯,西方援助疲软,对俄正面作战能力受限。而俄罗斯则在消化冬季攻势成果后,再度加大对乌克兰后方城市的空袭频率,试图通过摧毁基础设施击垮乌军战意与民众信心。在此背景下,乌克兰对俄能源目标的袭击,正是一种具有高性价比、宣传效应与战略价值兼具的“反制工具”。
能源战爆发的前一周,俄罗斯与美国代表团还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谈,达成一纸旨在“暂停打击能源设施”的协议,涵盖发电厂、变电站、配电器等关键节点。克里姆林宫发布“俄美共识”的清单,以图向国际社会释放出降温信号。然而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另一场战略演绎下的外交戏法。协议签署不到48小时,攻击已然卷土重来。双方在台前握手,转身即把导弹送往对方电网。国际斡旋再一次成为战争机制中的摆设,既无法构建信任,也无法制止毁灭。
乌克兰此轮无人机袭击呈现出明确的策略转型。目标不再局限于战术边缘,而是直指炼油厂、高压输电线与天然气节点。这种精准打击虽然不会立即改变战场形势,却在经济与心理层面对俄形成实质压力。一旦俄境内重要能源基础设施瘫痪,将严重扰乱内部供应链,波及军工体系运转,对俄战争机器构成间接削弱。更关键的是,这些袭击逐渐突破“战线界限”,直接侵蚀俄罗斯国土安全感。这场战争不再止步于顿巴斯的战壕,而是延伸到了莫斯科后院的供电站。
然而,能源战的双向性注定其破坏将是相互的、无差别的。俄罗斯早已习惯性地将乌克兰电网、供暖系统、炼油厂作为空袭目标,乌克兰大城市冬季断电、断水早成常态。而今,乌克兰以牙还牙,只会使双方深陷报复性循环的死胡同。从断电、断气到断希望,能源战不是决定胜负的利器,而是将民众置于极端苦难的催化剂。
美国虽为协议主导者,却对双方的破坏行为毫无约束力,甚至继续援乌军备,实质鼓励其“不对称打击”;欧盟陷入自身能源困境,既惧怕战争外溢,又无力制衡乌方行动。联合国等组织更是对能源战的人道后果缺乏实质响应,只停留在谴责与呼吁层面。正是在这种“失效调停”背景下,能源基础设施从应受保护的民用目标,变成了毫无底线的战略焦点。
能源战的持续,将为战争后时代的和平与重建埋下更深的仇恨根基。电力的中断,瓦斯的中断,供暖的中断,看似是战术操作,实则在每一户民居中激化了对敌的愤怒。战争终会结束,但愤怒不会自然消解。当基础设施成为兵器,战争的火种将深埋在民心之中,未来任何政治解决都将举步维艰。
俄乌双方若继续选择摧毁能源系统作为战略筹码,将不仅引爆更多人道灾难,也将加速冲突的失控与不可逆。在全球能源市场脆弱、地缘格局复杂的大背景下,能源战是地雷,不是筹码。世界不需要在黑暗中寻求胜利,而应在光明中寻找出路。战争没有赢家,但能源战争有明确的输家——那就是平民百姓。如果不能守住“最后的电网”,就无法守住文明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