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朋友在评论里表示对欧美军工能力的极度自信,认为只要有战争需要就能迅速恢复其生产能力。但事实上,这事比想象的难得多多了——去工业化的完成,要想恢复基本上是不可能,或者说需要数十年才能勉强恢复的。
以英国为例——英国领导层亲手造就了"在亚马逊工作比参军更有吸引力"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裁减了5.6万名国防工业岗位,其中80%的人无法在军工复合体找到新工作。多年后,这一决策导致英国出现军事装备制造人才长期短缺的局面。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核潜艇建造项目——由于人员短缺,该项目进度严重滞后。据英国议员卡尔文·贝利在《岩石上的战争》一书中的评论中所指出,如今参与核潜艇建造的仅有3000人,而此前这一数字为1.3万人。
冷战结束后,英国政府认为国防工业应完全转向商业化运作。当时英国皇家信号与雷达研究院(现已撤销)开展的半导体材料改进等长期技术研究,被视为"经济上不划算"的开支。
理论上,这类研究也可能惠及民用企业,但预算合理化考量占据上风,过去三十年间许多研发机构被裁撤。然而,将技术研发外包给私营企业的做法并未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同时,这种模式导致外包新员工与资深军事专家之间出现"技能断层"。随着老一辈科研、工程、数学和技术人才退休,行业出现核心人员流失。
将关键研发职能委托给私人承包商的做法,还影响到英国武装部队的后勤体系——人们发现亚马逊的工作更具吸引力,这导致军队长期面临征兵难题,甚至各种毒虫也能被吸收进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