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社会,有一种对抑郁症患者的常见误解,认为患上抑郁症的人都是内心过度敏感、性格软弱的人,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控力,才会陷入消极的情绪无法自拔,导致生活失控。你或许也听过类似的说法,认为抑郁无非是太“矫情”了,多吃点苦,磨炼磨炼,人的精神就会开朗起来。真是这样吗?泉谷院长以他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负责任地告诉我们,绝非如此。在他接触过的患者中,绝大多数的意志品质都超乎常人地坚毅,忍耐力也极强,要说经受磨炼,他们经历过的磨炼可比一般人要多得多。有些患者还向泉谷坦白过,自己以前也觉得抑郁症患者是一帮软弱的人,直到自己也抑郁了,才意识到从前的成见是彻底错误的。

泉谷举了个典型的例子。有位男士,我们叫他“A先生”吧,是东京一家大公司的销售。他在这家公司已经干了八年,经验丰富,也积累了几位大客户。A先生上学的时候是个体育生,自信自己的体能不输给任何人,只要努力去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好。他也确实是这样对待工作的,但凡有什么地方达不到他心中的完美标准,他就心甘情愿地加班到深夜。凭着这股干劲,A先生成了同事们眼中的干将,销售业绩经常名列前茅。可是有一次,因为合作的制造厂家掉链子了,一笔极其重要的订单没能按时交付。尽管取得了客户的谅解,A先生的工作状态却自此起了变化。他发现自己没法再像从前那样给客户打电话了。不是说话不利索的问题,他甚至都没法拿起电话听筒,拨出该拨的号码。他经常盯着电话发呆,心里感到很恐惧,等到回过神儿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钟头。除了打电话,A先生在其他常规的工作任务上也开始畏畏缩缩,因为效率低下,他开始被迫加班加点,上班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意识涣散,不知不觉就沉沉地睡了过去。领导注意到他状态不对,挺关心他的身体状况,A先生自己却不知所措。他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甚至连出门打哪条领带都要犹豫好久,直到错过班车。一天早上,A先生步履沉重地走到自家的玄关,准备去上班。就在这时候,他的身体突然僵在原地,动弹不得。等他回过神儿来,发现自己竟然泪流满面。A先生很困惑,他明明没感到悲伤,为什么会哭呢?他的妻子看到这一幕,意识到情况有点严重了,就带他去了医院。A先生被诊断出患上了抑郁症。



我们来分析一下A先生的这个案例。他显然不是个意志软弱的人,而是十分坚毅、自信,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很积极。按照我们通常的认识,这样的人似乎离抑郁症很遥远。可是在泉谷院长的经验里,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都属于这种勤奋、要强,总想要掌控自我、掌控生活的人。为什么越是控制,就越有可能失控呢?泉谷给出了一个简洁的解释模型。他把一个人分为三个部分:头脑、内心和身体。头脑的功能是理性地分析和决策;内心,当然指的不是心脏,而是指人的情感和欲望;身体,就是四肢、躯干和各种脏器,负责运动和新陈代谢,并且拥有基本的直觉。头脑、内心和身体,这样的划分在现代脑科学的意义上不算很精确,但好处是易于理解。这也正是泉谷使用这个模型的用意,因为它可以很方便地解释抑郁症的成因。现在,你可以把头脑、内心、身体想象成三个圆圈,内心在正中间,头脑和身体一左一右。在头脑和内心之间、内心和身体之间,分别有一条通道。内心和身体之间的通道是始终开放的,这也意味着内心和身体是同盟关系,你的情绪、欲望和身体上的反应基本上是和谐同步的。而在头脑和内心之间的通道上却横着一扇门,有时敞开,有时会关上。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头脑和内心之间的通道通常是开放的,头脑、内心和身体相互连通,信息在这三者之间畅通无阻地流动。头脑根据理性作出的决定被内心和身体接纳,内心的情感和身体的反应也能得到头脑的承认。在这种状况下,一个人不会过度内耗,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做事的时候做事,情绪能得到顺畅的表达,身体也健康灵活。而在抑郁症患者那里,情况就不同了:头脑和内心之间的门是关上的,也就是说,头脑和身心彼此隔离,各行其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头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过于强硬,不断地给身心下达困难的任务指令。刚开始,身体和内心还会通过不舒适的感受和消极的情绪向头脑表达抗议,可是头脑却专横地无视了这些信号。到后来,身体和内心长期得不到头脑的回应,也就放弃了沟通。这时候,人会感到情感的麻木,身体的反应也变得迟滞。假如头脑继续维持专制的做法,不堪重负的身体和内心就会采取更激进的反制措施,它们会彻底罢工,让人暂时失去行动的能力。这时候,人就陷入了抑郁。

按照这个模型,泉谷对抑郁症的定义是:头脑过度专制导致的身心罢工。这可以解释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我们回来看A先生的例子,他的身心就长期处于头脑的高压之下。在工作顺利的那几年里,他收获的褒奖还能暂时让他的内心得到安慰,维持情绪上的平衡。可是一旦在工作中遭遇了挫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A先生的身体开始变得迟钝,最后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而此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当泪水夺眶而出的时候,A先生并没有感到悲伤,这是因为他的内心长期受到压制,最终彻底放弃了向头脑发送任何信号。在A先生的头脑和内心之间,那扇门被死死地关上了。这种情况在抑郁症的分类里叫作“隐匿性抑郁症”或者“假面抑郁症”。患者的身体出现了明确的消极反应,可他却感受不到抑郁的情绪,甚至还以为自己的心态很积极,仍在徒劳地驱动身体,试图让自己打起精神来。为什么明明抑郁得很严重,却还会认为自己的心态是积极的呢?泉谷解释说,这是因为头脑长期拒绝接收身心的反馈,最终就彻底关起门来,沉浸在自己为自己制造的幻觉里。头脑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可以编造出虚假的内心体验,这样一来,它就能继续在自己窄小的空间里一意孤行地发号施令,而无须正面应对身心的反抗。在那些明明负担着高压的工作,或在人际关系里饱受压榨,却仍然竭尽全力维持情绪稳定的人身上,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出现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