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来到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沙岭子村,只见巍峨的牌坊映入眼帘,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伸向远方,村里家家户户都住着二层小别墅,处处彰显着新气象。
沙岭子村村景。
沙岭子村地处历山南麓,西邻济莱高铁钢城站,南望碧波荡漾的金水河水库,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2020年7月,为配合金水河水库的修建,沙岭子村经历了整体搬迁。2021年3月,村民们正式回迁,今年是回迁的第4个年头。回迁后的沙岭子村完成了由山区农村向美丽宜居乡村的华丽转身。近年来,沙岭子村先后成为汶源街道城乡融合的先行先试区,并荣获“济南市文明村”“山东省文明村”等称号。
“沙岭子村两边山,中间夹着烂河滩。外出遇水围山转,两岸庄稼被水淹。村民辛苦干一年,是丰是欠靠老天。”沙岭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登平回忆,这首打油诗是上世纪80年代沙岭子村的真实写照。如今,新村建设面积达到3.02万平方米,布局整齐划一,154栋小洋楼、小康房43栋、商住楼10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水青山之间。村民推开家门,就是花草环绕的院落。“过去,都是住的土坯房、草房、瓦房。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村民纷纷说,“现在的生活不亚于城里。”
如今,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别墅。
“以前这条路是沙土路,坡度陡、坑洼多,又是村民农作、出行经过的主要道路。如遇下雨天,路上积水严重,容易打滑,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安全。”张登平指着现在平直干净的水泥路介绍,“这条长达1900多米的生产路在2023年6月份修建完工。为农业生产、农产品运输和村民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另外,我们还协调并安装路灯30余盏,有效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
产业振兴为沙岭子村带来了富裕生活。过去,村民只能靠种植传统粮食作物,收入微薄。如今,村支部领办合作社,建成了10座日光温室大棚,组成果蔬园区,种植草莓、西红柿、蟠桃,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有效带动了采摘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门头房出租+大棚收入,村集体年收入达40余万元。”张登平说。
去年10月,村里又开发了20亩台田用于玫瑰种植,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采摘。村里借助“汶水桃源”乡村振兴项目,打造了“桃喜市集”和“桃气驿站”,分别用于村民摆摊销售农产品和为大汶河沿河路的骑行者歇脚,沙岭子村形成了观赏与经济效益兼备的旅游产业链。
大棚内生机勃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文明新风在沙岭子村盛行。“积分兑换爱心超市”激发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道德评议会定期评选出“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典型;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节俭文明新风,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村口的“齐鲁巧娘”非遗工坊和汶源书画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家门口的家风家训门牌和村内的孝德文化墙,让文明新风浸润到每户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村民在“齐鲁巧娘”工坊学习手工。
村民家门口的家风家训门牌。
村里建立了“互联网+党建”的智慧党建平台,村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电视接收通知和查询村里的信息,监督村内事务。党群服务中心成为集学习、娱乐、交流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干部定期开展政策宣讲、道德传承和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村庄治理水平。
沙岭子数字乡村平台。
生态环境治理更是沙岭子村的一张名片。村里明确每周二为“全面清洁日”,村干部、党员带头清理街巷垃圾、整治村内环境。如今的沙岭子村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让人心旷神怡。漫步村间,处处是景,处处是画。“我们这里不仅宜居,而且宜业,更宜游!”村民们都自豪地说。
今年,村两委主动转变思路,依托村庄闲置土地资源,结合村子靠近城区的地理优势,探索“农业+休闲+共享”的发展路径,在村头试点打造了一片30亩的“城市农夫菜园”,探索做出“认领计划”。村里统一整理土地,并分割成30平方米的小地块,采取年租的方式向城市居民开放,每块菜地年租金365元。村集体还配套提供农具、肥料和技术指导。“我们把共享菜园和村里现有的玫瑰园,采摘园串联起来,正在规划一条‘周末乡村生活体验带’。”张登平说,“吸引了不少有城区的退休职工,和带着孩子体验田园生活的年轻家长。”
共享菜园。
昔日的沙岭子村经历过搬迁的不易与艰辛,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村民们安居乐业,笑逐颜开。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丹阳 通讯员 王凤娟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