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正式访问菲律宾,与菲总统马科斯会面后再次炒作南海问题,并向美国做出两个重要承诺,矛头直指中国。
赫格塞斯向菲律宾高调承诺《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坚如磐石,不可动摇,强调美菲两国必须“肩并肩”面对中国带来的威胁。赫格塞斯在马尼拉还宣称,美菲同盟是 “印太安全基石”,并首次将日本纳入《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框架,试图将南海争议国际化。
事实上,这不是赫格塞思第一次向菲律宾高层作出类似承诺,2月初中国在南海狠狠教训菲律宾一顿后,菲军方有些心灰意冷,赫格塞思立即给菲防长特奥多罗打去电话,承诺《防御条约》长期有效,示意菲律宾军方继续与中国在南海“死磕”。
赫格塞斯这一系列动作和表态看似为菲律宾“撑腰”,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
从历史脉络看,美国对《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态度始终充满“弹性”。1951年签署的条约虽规定“对任一方的武装攻击即视为对双方的攻击”,但其适用范围长期模糊不清。1975年,时任美国务卿基辛格明确表示该条约不适用于南沙群岛。
而到了2024年,美国前防长奥斯汀却改口称南海争议区域“受条约保护”,现任防长赫格塞斯也在2025年表示南海问题适用防御条约。
这种前后矛盾的立场,暴露了美国将条约作为“工具”的企图,需要时拿来炒作,不需要时束之高阁。更讽刺的是,条约第四条写明“采取行动需符合本国宪法程序”,这意味着美国国会完全有权拒绝履行承诺。正如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所言:“美国在背弃盟友方面保持着令人瞠目结舌的记录。”
菲律宾对美国的“承诺秀”也并非全盘接受。杜特尔特担任菲律宾总统时公开质疑条约价值,时任菲律宾国防部长洛伦扎纳公开喊出“如果该条约与菲律宾的国家利益不再相关,就有可能废除”。不难看出,当时菲律宾政府对《防御条约》失望透顶。
现在马科斯政府内部对南海政策也存在分歧,菲方始终在“安全依赖”与“战略自主”之间摇摆。美国表面上为菲律宾提供“安全保障”,实则将菲律宾变为遏制中国的“前线阵地”。这种“被绑上战车”的处境,让菲律宾不得不担忧:若中美爆发冲突,自己是否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炮灰?
除了再次重申《防御条约外》,赫格塞思还承诺将今年4月份在菲律宾部署新型反舰导弹系统,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对抗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部署的新型反舰导弹系统为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NMESIS),该系统搭载两枚 NSM 反舰导弹,射程约 200 公里,采用红外成像和 GPS 制导,具备 “发射后锁定” 能力,可规避防空系统拦截。
据悉美国打算将 NMESIS 部署在菲律宾北部岛屿,配合 “堤丰” 系统形成 “区域拒止” 火力网,封锁巴士海峡和南海航道,同时遏制中国航母战斗群和两栖攻击舰的活动,尤其是在台海冲突或南海对峙时,通过 “蜂群式打击” 削弱中国海上力量。
当然,对于美菲两国的挑衅,中国也不会惯着他们的。事实上,在3月28日赫格塞思访问菲律宾的同一天,为向中国展示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美日菲三国打着 “联合巡航” 名义在南海举行军事演习。
其中美国海军出动 “肖普” 号宙斯盾驱逐舰、日本海上自卫队 则派出“能代” 号导弹护卫舰,菲律宾海军的军舰数量最多,包括 “何塞・黎刹” 号导弹护卫舰在内的多艘舰艇,以及 P-8A 反潜巡逻机等军机。
中国则立即实施反制,出动2 架轰 - 6K 轰炸机,携带鹰击 - 12 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长剑 - 10 巡航导弹,在黄岩岛以东空域实施威慑巡航,其 1500 公里射程足以覆盖美日菲舰艇及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另外054A 护卫舰 “三亚” 舰(舷号 574)单舰前出,高速逼近美日菲编队至数海里距离,主炮脱衣待战;后方则部署 052D 驱逐舰、056A 轻型护卫舰及海警船,形成 30-50 海里封锁线。
结果就是美日菲三国高调宣传的军事演习在行动上扭扭捏捏,不敢有过激行为。根据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美军舰艇始终在菲律宾近海活动,距离黄岩岛超过 100 公里,且未进入中国九段线。
这种 “象征性威慑” 与 “实质克制” 的矛盾,恰恰说明美国对直接卷入南海冲突的谨慎态度。日本《读卖新闻》分析称,美军的战术收缩是对中国轰 - 6K 轰炸机挂弹巡航的无奈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反制中始终保持战略克制。面对美菲的联合军演,解放军未采取过度激化矛盾的行动,而是通过“存在即威慑”的方式宣示主权;外交表态虽强硬,但强调“谈比打好”的解决思路。这种“斗而不破”的智慧,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避免了地区局势失控。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