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波音公司中标F47战斗机之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出来捧场,说这个型号有雄厚基础,波音和洛马公司都开发过原型机,虽然没有达到特朗普吹牛的五年,但也飞了几百个小时。


从国外有关媒体发布的图片来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原型机的确曾经公开亮相,它采用了无尾三角翼的布局和菱形的机头,显然是为了隐身和高速飞行而设计的。在前几年的六代机竞标期间,洛马公司也的确把这个构型拿出来进行过宣传,可是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实际型号。

按照美国的军工科研生产文化,绝大多数原型机,只要具备了争夺军方订单的潜力,就会急不可待地公之于众,以宣传自己的概念是如何先进,进度是如何超前。他们要通过这样的展示来先声夺人,在竞标当中获取优势。但无论是洛马公司还是波音公司,他们的技术验证机实机都没有出现在媒体报道上。所以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所说的飞行了几百小时,恐怕也要存疑。

人们甚至推测,这两家公司是用现成的战斗机平台装上某些验证机的元素,进行了技术探索性质的飞行,这是航空科研的正常步骤。但特朗普用这种试飞来吹牛,倒也是与他好大喜功的人设相符合。

回顾美国空军的战斗机采购史,一个型号从验证机开始,直到定型服役,大概要花多少时间呢?作为第三代主力战斗机的F15,是在1962年提出,1972年首飞,1976年服役,历时14年;四代机F22,是在1981年提出需求,1990年首飞,1997年服役,历时16年;F35是在90年代初提出概念,到21世纪初战胜波音公司的F32,2006年首飞。后来美国空军修改了战斗机划代标准,F22和F35都被算作五代机了。也就是说一个型号从概念提出,到投入批量生产形成战斗力,一般都要花十多年的时间。这还是军事科研大国的一般情况,像印度这种国家,研制的光辉战斗机40年仍然不能批量生产。


一般来说,大国空军正式选型采购的战斗机型号,都是由空军装备部门负专责,空军领导决策层要直接介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所负责的项目,都是前沿性、探索性、概念性的,搞成了可以把有关技术应用到真实型号里,搞不成就当做是交学费了。就算某些样机具有发展成为实战型号的潜力,所花费的周期也要更长一些。

作战型号并不是飞几个起落,测一些参数就可以搞定的。它需要与作战部队、与飞行人员进行深度交互,反复征求作战部队意见,还要携带多种类型的武器装备,测试在各种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执行任务的表现,不断进行修改调试才能定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相当多的研制时间,越是重要的型号会越昂贵。这种昂贵不仅仅是各个利益集团要从中分肥,也有功能不断增加、性能不断优化的费用增加。特别是为了确保型号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把飞机造得越来越完善,当然也就越来越贵了。

要想降低一款高端战斗机的成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大批量生产,降低边际成本,也就是把研制成本摊薄到每一架飞机上。造得越多、价格越低。但是美国空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超千架的大订单了,即使F35这种号称会大批量生产的型号,空军型到目前为止也仅仅订购了几百架。要想把F47的产量推到千架以上,只是特朗普的梦想罢了。即使能够造出来,成本也将是一个承受不起的天文数字。


而随着科学技术加速度更新迭代,再先进的战斗机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大规模的生产成千上万架。特朗普希望F47是一款先进、强大又便宜的战斗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便宜没好货,6代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成本都不可能比5代机低。我们从中方歼36与歼20共同试飞的图像可以看出,歼36的尺寸要比歼20大得多,当然也就更昂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