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上的春天,是灼灼的桃花,也是孩子们开心的笑脸
桃花树下桃花仙
清代邹一桂《桃花》扇面
乐享美好春光
龙泉山上近看桃花开,远眺百工堰
桃花与汉服女子的美丽邂逅
文/温月 图/余茂智 新华社资料图片
三月桃花红,桃花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木,象征着美好和浪漫。成都春天最早的那一抹桃红来自龙泉山,去龙泉山赏桃花是成都人迎接春天的一种习惯。
今年的龙泉桃花节于3月8日如约开赏,据悉,相关活动将持续到5月。自1987年举办首届桃花会以来,这已成为成都市民每年与春天的约定。每到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游客络绎不绝,这是龙泉山最热闹的时候,而书房村、桃花沟、桃花故里等地,则是龙泉驿赏桃花名气最大的地方。
桃花属蔷薇科植物,发于早春,先叶后花,重葩叠萼;深红浅粉,姿美色丽。中国乃桃树的故乡,品种繁多,植地广袤,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早在2000多年前,《诗经》中即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吟咏,亦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记载。成语“投桃报李”便源自《大雅·抑》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在《礼记》中,桃则与李、梅、杏、枣同列为“五果”,用以祭祀神灵。
桃树整体上分为果桃与花桃两大类,而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碧桃和寿星桃是典型的观赏类花木,花形多为复瓣和重瓣。单是碧桃就有白碧桃、红碧桃(绛桃)、粉碧桃和洋碧桃之分。宋代秦观曾作《虞美人》词一首:“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植有多种名贵果木,其中桃十余种。唐代李峤有诗《桃》云:“还欣上林苑,千岁奉君王。”中国桃树约在汉代传植于亚洲周边地区,经波斯传入西方。至唐宋,各地植栽桃树已很普遍。白居易任忠州刺史,在庭院植栽桃树多株,留下“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城”的诗句以作存记。
桃虽美艳,花期却甚短,不过十天左右便花败萼残,难怪李白感慨:“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风,零落两相失。”
历经千载,如今我国桃花栽植可谓“繁花似锦”,品种多达千余,专供观赏的桃花名品即有数百种,其中尤以色红多瓣的“红碧桃”(绛桃)、或红或白及白花粉纹的“花桃”(撒金桃)、粉红多瓣的“人面桃”(美人桃)、树矮花妍的“寿星桃”、花叶争艳的“紫叶桃”、枝叶婆娑的“垂枝桃”和开在最后的“鸳鸯桃”尤为著名。
观赏的桃花名品荟萃,食用的鲜桃亦不在少数。摊开中国地图,大江南北仿佛处处是“桃园”——江西的四月桃,北京的五月鲜;浙江的六月团,东北的七月红;南京的八月寿,山西的九月菊;陕西河南有冬桃,河北有大雪桃、甘肃有黄甘桃……而我们四川,则有西昌的黄杏桃、成都龙泉驿的水蜜桃。花艳悦目,果甜爽口,桃给予人们美好的生活享受。
桃的果实营养极其丰富,鲜桃美味可口,桃花亦可制作桃花糕、桃花丸、桃花茶等,具有疏通经络、滋润皮肤等药用价值,桃仁也是常见的中药材。汉末《名医别录》称桃花“味苦,平,主除水气,利大小便,下三虫”。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提及桃花,称其“令人好颜色”。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桃花三味,空腹饮用,细腰身。”鉴于桃花的药用价值,古人还喜用桃花酿酒,俗称桃花酿,遂成“吃桃花酒”的习俗。《千金要方》提及两种酿制桃花酒的方法,明《普济方》和清《寿世秘典》均有称:“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唐代诗人羊士谔有诗:“水映桃花酒满卮”;明代诗人杨维桢撰《四景宫词》:“秋题未写桐叶笺,春妆尚带桃花酒。”颇有饮酒醉花之趣。
那些以桃花命名的地方
数千年的栽植史,仿佛积淀厚重的沃土,滋养出丰富而独特的中国桃文化。春色十分,桃占其八;百花绚烂,桃绽异彩。没有哪一种花卉能如桃花那般,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如此特别的角色,且经久不衰。在画家的纸上,它是“深浅红腻压繁枝”的彩绘;在诗人的笔下,它是“桃花嫣然出篱笑”的诗句;在情人眼里,它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佳丽;在农夫心中,它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春讯。
桃花一丛红,典籍着墨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桃花以其美好的意象与独特的秉性博得人们的喜爱,寄托和承载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与深切的向往,留下了无数鲜活生动的记载。
桃花寄寓着美好安宁的生活。《山海经》神话“夸父追日”记载:“夸父追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桃”乃“救命”的象征,夸父纵然身死,也为世间留下一片能救人性命的桃林。《尚书》载:“周武王克商,归马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以桃林映衬和平盛景。《齐民要术·种桃篇》云:“东方神桃九根,宜子孙,除凶祸。”以桃为吉祥物,寓意百姓安居,国家太平。“总把新桃换旧符”,亦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良好祈愿。
东晋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述,则表现了作者对和谐、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桃花源”由此成为理想社会或“乌托邦”的代名词。晋后历代文人墨客对“桃花源”情有独钟,或添加神话,或附会古迹,或创作诗文,或泼洒丹青……《桃花源记》因此跻身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列。
普遍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位于湖南常德,宋代更将其易名“桃源县”,如今这里也成为常德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其他地方不遑多让,湖北十堰、安徽黟县、重庆酉阳乃至云南文山,也推出了以“桃花源”为名的景观。
桃花如此艳丽,桃源这般美好,以“桃花”命名乡土地理遂为人爱,“桃花坞”“桃花埠”“桃花溪”“桃蹊路”“桃花庵”“桃园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桃”命名的地望不下100处。明代才子唐伯虎甚爱桃花,写下一首《桃花庵歌》脍炙人口:“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还留下一个“桃花仙人”的自喻让世人遐想。
从自然现象到文学意象
桃花宣告着明媚春天的来临。绽放于早春的桃花,那乍暖还寒、百卉未甦中的一抹嫣红,很早就引起华夏先民的关注。《礼记·月令》云:“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仲春雨水渐多,开在百花前的桃花,向翘首以待盼春天的农夫传递春的讯息。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云:“三月三日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也。”潇潇细雨,潺潺流水,灼灼桃花,天上地下展现出一派耕耘播种、谋获稻粱的美好景象。
桃红又一季,流水复一年,“桃花流水”始由自然现象渐变为一种文学意象,既是春景,也是福乐仙境,如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流水”这一美妙意象在唐诗中屡有所见,张旭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杜甫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刘禹锡有“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王维有“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常建有“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而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山水境界令人心旷神怡,成为堪与《桃花源记》相比的经典。
所以,桃花虽不在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列,但其作为春天的信使、春意的代名,为历代大诗人深爱、吟哦,佳作迭出。唐代白居易有《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韩愈《题百叶桃花》:“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桃红复宿雨,柳绿更带烟”……在宋朝,苏轼有《送别诗》:“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王安石有《渔家傲》:“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黄庭坚有《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陆游泛舟碧水,直抒胸臆:“花径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
从“桃花运”到“桃花妆”
更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意指青春女性美好的容颜,其粉嫩的花色、俏丽的花姿,在联想丰富的文人眼里,与窈窕淑女何其相似!《诗经》最早以桃花描述女子出嫁,此后历代演进,桃花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得到普遍认同,男子若被女子爱恋,民间谓“桃花运”。文学作品中以桃花形容或指代女性也逐渐广泛,汉曹植《杂诗》云:“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东晋王献之咏《桃叶》诗赠爱妾:“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道无所苦,若我自迎接。”宋代张可久《人月圆·春晚次韵》叹:“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杏眼桃腮”“艳若桃花”成为文人笔下美女的模样。渐渐地,与女性有关的事物也以桃花命名,比如女性妆容有“桃花面”“桃花妆”之称,如唐代元稹的《桃花》:“桃花深浅处,似匀深浅妆。”而崔护《题都城南庄》中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则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语境。
桃花的美好意象从唐诗宋词沿至明清文苑。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便是刘关张桃园结义,桃花无言证盟誓,展开了一段千年传奇。戏剧《桃花扇》,借才子佳人离合之情,赋国家社稷兴亡之感,“溅血点做桃花扇,比看枝头分外鲜。”一把纸扇,数点桃花,成为不屈不挠、反抗权奸的精神象征。还有《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那是何等经典唯美……
岁至当代,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从北国边陲唱响华夏神州,“映红了姑娘的脸庞”的满园桃花,成为故乡的象征,映现出边防战士真挚的情感和心声。咏唱千载的桃花意境得到了升华,拥有了全新的含义。
灼灼桃花,融进了一个民族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其妍丽动人、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堪称历史悠久的中国花卉文化中的璀璨篇章。
成都人迎接春天的一种习惯
成都的春天,就是从桃花开始的,而最早的那一抹桃红,又来自龙泉山。去龙泉山赏桃花已是成都人一种迎接春天的习惯。位于成都东南的龙泉驿,自唐宋至明清,千余年来皆为驿站。然而令龙泉驿闻名遐迩的除了马蹄声声、客旅驻足,还有年年绽放的美艳桃花和甘甜多汁的水蜜桃,龙泉山也成为“中国水蜜桃之乡”,跻身全国十大桃花观赏景点之列。
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龙泉山姹紫嫣红——桃花笑靥绯红、樱花锦衣霓裳、李花素颜典雅、梨花香雪满枝,尤其在花果山上,桃花竞相绽放,宛若云霞漫天。1984年,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曾在这花果山的桃花丛中,放声高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1987年3月,龙泉驿区举办首届桃花会,吸引了40余万游客游山赏花,“桃花经济”自此开启。1994年,“中国成都桃花会”在此正式得名,2001年又被正式批准为“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由“地方会”到“国际节”,龙泉山桃花渐渐红映神州,香飘域外。
龙泉驿区有桃花逾万亩,被誉为“桃花故里”的山泉镇不但是观赏桃花的绝佳景点,尤宜水蜜桃和枇杷生长,1987年即被当时的农业部定为中国三大水蜜桃基地之一。每至春风骀荡,漫山遍野桃花簇簇,深红浅粉,如诗似画,醉人心怀。
景区内的七里埂村,桃花盛开三千亩,有谚曰:“七里埂,七里香,七里桃花尽芬芳。”人游至此,或可伫立山头,远眺平畴新绿;或可置身桃林,近赏山野嫣红;亦可小憩乡院,品茗把盏逍遥。游过七里埂,再到桃花诗村,此处独拥桃林五千亩,写尽天下桃花诗,因而成为“桃花故里”的精华所在。但见万千桃林沿龙泉山脉西域密植而下,层次分明,花红叶绿,近如浓彩渲染,远似淡色轻抹。内有桃花石林和桃文化诗歌墙,来村一游,漫步桃花林,轻吟桃花诗,做一回“桃花仙人”,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