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风2025》的舞台上,王蓉与陈德容的争执不仅成为节目的热度引爆点,更引发了对综艺制作伦理、观众审美偏好及艺人职业路径的深层反思。
一、冲突根源:训练理念的激烈碰撞
王蓉与陈德容的矛盾,源于训练理念的巨大差异。陈德容舞蹈零基础,希望逐拍抠细节以确保动作准确,这是她基于自身能力的合理诉求。
然而,王蓉作为专业歌手兼舞者,主张先整体学习动作框架以提高效率,她的想法也是为了团队能在有限时间内呈现更好的舞台效果。
在沟通中,双方未能达成有效共识,因此矛盾逐渐激化。陈德容指责王蓉“太自我”,认为其未体谅自己的学习困难,甚至中途离场提议更换队长。
而王蓉被描述为“情绪稳定、就事论事”,却被网友认为在团队协作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陈德容作为队长,未承担起协调责任,反而要求团队适应其节奏,这一行为引发了网友对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批评。
这种训练理念的冲突,反映了专业与非专业艺人在面对唱跳综艺时的不同心态和需求。
非专业艺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打磨基础,而专业艺人则更注重整体的效率和舞台呈现。
让观众感到不解的是,节目组在面对这种冲突时,未能及时介入调解,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为后续的一系列争议埋下了伏笔。
二、公演表现:实力与结果的巨大反差
在一公舞台上,王蓉与陈德容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蓉在《免我蹉跎苦》舞台中全开麦演唱并完成高难度后空翻,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舞台魅力。
然而,她的镜头却被大量删减,初舞台的RAP段落被删除,全开麦演唱时风声被收录,单人特写占比不足10%。这一系列的剪辑操作,让观众对节目组的意图产生了质疑,认为存在“防爆”的嫌疑。
相比之下,陈德容则因忘词、动作失误被指“划水”,舞台特写稀少,导播甚至刻意回避其镜头。
尽管如此,团队总分垫底触发淘汰机制后,王蓉却因“个人喜爱度低”出局,而陈德容凭借情怀滤镜晋级。这一结果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质疑赛制不公,认为“实力选手为流量剧本牺牲”。
很多网友在看节目时都对王蓉的后空翻镜头被删提出了质疑,但这其中确实存在着技术限制和叙事导向两种可能性。
穿旗袍完成后空翻存在走光风险,或动作完成度未达播出标准,也的确可以从技术层面解释。
但也有可能是节目组为了强化“陈德容划水拖累团队”的戏剧冲突,刻意弱化了王蓉高光时刻,以达到制造话题的目的。
三、赛制争议:公平与商业的艰难平衡
毫无疑问,团队淘汰制是此次事件的核心争议点之一。王蓉因团队总分垫底触发淘汰机制,而陈德容凭借“个人喜爱度”晋级。
因此网友会质疑赛制设计违背了“个人能力优先”原则,实力选手为团队的失误买单显然有失公平。而现场投票器故障、导演组临时改规则等爆料,更是加剧了观众对赛制公平性的质疑。
从商业逻辑来看,王蓉被曝仅签一公合同,且未与芒果签订全约经纪协议,推测其商业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反观陈德容作为“琼瑶女郎”具有情怀话题度,节目组更倾向保留争议人物维持热度。这种商业利益与实力评判的冲突,使得赛制成为了“流量至上”的牺牲品,引发了观众对综艺制作方的不满。
四、舆论分化:观众与行业的不同声音
事件发生后,舆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对于陈德容,部分观众认可其跨界勇气,但更多声音批评其“倚老卖老”“能力不足却态度强势”。
而王蓉则得到了网友的广泛支持,发起的“复活王蓉”投票超30万人次,央视文艺连发6条其表演视频,被解读为对“流量至上”的行业批判。
节目组的剪辑被指放大矛盾、弱化王蓉高光时刻,疑似为制造话题保留陈德容。
此外,团队淘汰制也被质疑不合理,导致了实力选手成为“牺牲品”。观众呼吁节目回归“尊重实力”的本质,而非依赖剧本炒作。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竞技综艺“情怀消费与专业标准”冲突的讨论,非专业艺人如何平衡个人局限与团队的需求成为焦点。
五、人物回应:陈德容的无奈与无力
事件发生后,陈德容通过微博长文及节目组释出的采访片段对争议作出回应。她承认自身不足并致歉,坦言对一公表
现“不满意”,解释自己50岁且零舞蹈基础,面对高强度唱跳训练时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她回应与王蓉的冲突,称理解双方理念不同,最终三人达成和解。她还强调自己尽了全力,珍惜舞台机会,承诺未来会继续努力。
然而,陈德容的回应虽缓和了部分争议,但未能完全平息舆论。支持她的观众认为其作为跨界选手勇气可嘉,坦诚态度打破年龄偏见;但更多网友指责她有点“倚老卖老”“态度不端”,对比同节目中年长但努力的姐姐,认为其缺乏职业精神,拖累团队导致王蓉淘汰。
六、行业反思:综艺生态的困境与出路
王蓉与陈德容的事件,折射出竞技综艺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剪辑伦理方面,高光镜头服务于话题人物,弱化实力选手的表现,以制造话题和冲突。
另外,合约的霸权现象也较为突出,临时救场艺人缺乏资源倾斜,王蓉提前24小时救场却一轮游。情怀消费则让过气艺人靠回忆杀抵消业务能力缺陷,陈德容的“琼瑶滤镜”抵消了她在舞台上的划水争议。
其实,节目组很可能并未针对王蓉个人实施打压,但综艺工业的固有规则,包括话题优先、合约捆绑、剪辑叙事工具化—共同导致实力派成为系统化牺牲品。
此次事件反映出观众与制作方的价值撕裂,当“努力不如话题”成为潜规则,实力派的生存空间必然被压缩。王蓉的“意难平”,实质是行业转型期公平性危机的缩影。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下的综艺市场,制作方为了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往往会忽视节目本身的质量和公平性。观众对“剧本化综艺”的厌倦,及对实力派艺人的价值重估,表明观众的审美正在觉醒。
因此综艺行业需要回归到尊重实力、注重内容的本质,为艺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才能赢得观众的长久支持。
综上,《乘风2025》中王蓉与陈德容的争执事件,是一场训练理念、舞台表现、赛制公平、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事件。
它让我们看到了综艺行业的乱象,也让我们对未来综艺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希望综艺行业能够在反思中不断改进,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公平的节目,你说是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