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六季(以下简称《浪姐6》)首次公演舞台落幕,50岁的“琼瑶初代女神”陈德容却因舞台表现划水、排练态度消极,成为全网争议焦点。从排练室的争执到舞台上的失误,她的表现不仅让团队垫底,更被网友调侃“水到连导播都不敢给全景镜头”,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艺人与综艺生态的冲突,也引发了对“情怀滤镜”与舞台公平性的深层反思。



排练摆烂:从“琼瑶式脆弱”到“职场甩锅”

陈德容以队长身份带领王蓉、黄英备战一公舞台《免我蹉跎苦》,却因毫无唱跳经验成为团队短板。排练中,她多次迟到、抗拒训练,甚至在舞蹈老师反复简化动作后仍无法掌握基础节奏,导致全队进度停滞。当王蓉建议“先过整体再抠细节”时,陈德容情绪失控,当场甩出“要不你来当队长”并指责对方“太自我”,将排练室演变为“琼瑶式情感对峙”现场。

对比同场50+姐姐的表现,64岁的叶童主动加练至深夜,邓萃雯以“拼命三娘”姿态带领团队拿下高分,陈德容的消极态度显得尤为刺眼。网友直言:“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

舞台翻车:划水到镜头“避雷”

尽管王蓉以全开麦实力撑起舞台,陈德容的失误却让演出彻底崩盘。她忘词、动作迟缓,肢体不协调到被导播刻意避开全景镜头,仅以局部特写“遮掩”划水痕迹。最终该组以517分全场垫底,实力派王蓉遗憾离场,而陈德容一句“终于解脱了”更点燃观众怒火。

讽刺的是,节目组为维护陈德容的“情怀滤镜”,剪辑时大量删减其失误镜头,甚至通过配乐和花字弱化矛盾。然而,加更版中流出的“王蓉凌晨三点扒舞vlog”与正片中的“破碎感”叙事形成鲜明对比,被批“虚伪”。

回应争议:道歉难掩“剧本”质疑

面对舆论压力,陈德容发文致歉,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崩溃焦虑”,强调已尽全力。然而,网友并不买账:“崩溃不是划水的借口,邓萃雯比她大14岁照样拼命!”更有业内人士爆料,节目组为制造话题刻意保留陈德容,王蓉因“咖位小”成为牺牲品,其镜头被剪、20万出场费垫底等细节坐实“剧本操控”争议。



行业反思:当“情怀”沦为流量工具

陈德容的争议并非孤例。从徐怀钰到陈德容,《浪姐》系列屡屡陷入“重流量轻实力”的质疑。节目组邀请“过气艺人”本为唤起观众情怀,却在规则设计上纵容“划水”,让“努力”败给“咖位”。例如,淘汰机制采用“连坐制”,导致实力选手因团队总分垫底出局,而划水者却能借“话题热度”安全晋级。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综艺为追求冲突效果,将艺人置于“剧本化”情境中。陈德容与王蓉的争执被剪辑为“青铜与王者之战”,实则掩盖了行业对中年女艺人的苛刻——既要求她们维持“冻龄女神”人设,又苛责其转型失败。

观众觉醒:拒绝“伪努力”,呼唤真实舞台

新一代观众不再盲目为“情怀”买单。陈德容事件中,网友自发对比其过往言论:她曾宣称“演妈妈是奇耻大辱”,拒绝角色转型;在表演综艺中因“高傲怼导师”遭群嘲,与如今“划水甩锅”的行为如出一辙。这种“德不配位”的傲慢,最终消耗了观众最后的耐心。

反观王蓉,尽管淘汰,其初舞台全开麦视频播放量破亿,网友联名要求“复活赛”。这折射出市场对实力与真诚的渴求——观众要的不是“被修饰的完美”,而是“真实的拼搏”。



陈德容的“划水风波”是一面镜子,照见娱乐圈的畸形生态:资本追逐流量,节目组制造冲突,艺人困于“情怀枷锁”。当导播的镜头开始“避雷”,当“努力”沦为公关话术,行业或许该反思:若继续以“话题”替代“实力”,失去的将不仅是观众的信任,更是舞台的灵魂。正如网友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划水的‘水’亦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